我的位置:

南北朝中国与法兰克王朝领航西欧

发布人:管理员

timg (5).jpg   

    公元5世纪的世界,当东亚在东晋王朝的灭亡以及北魏的崛起中进入南北朝时代,白匈奴对世界的影响达到了顶点;南亚的笈多王朝在其不断入侵下日趋萎缩和分裂,西亚的萨珊王朝在其和东罗马帝国的夹击下期盼复兴,地跨欧亚的东罗马帝国被其数度大肆劫掠,南欧的西罗马帝国更是在其引发的欧洲民族大迁徙中灭亡。当整个世界陷入帝国灭亡的阵痛,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日王朝,在宣告古罗马时代终结的同时,成为欧洲文明的全新开端。

    公元5世纪的东亚,南北朝时代开始于刘裕篡位东晋、建立南朝“宋”,正式形成于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成为北朝。南北朝最初大致以黄河为界,后随着北魏的强大逐渐向南推移到长江沿线。此间的中华文明虽然由于分裂依然战乱不断,但南北两个相对稳定王朝的出现还是对社会秩序和经济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南朝在东晋灭亡后先后历宋、齐、梁、陈四朝,在本世纪为宋、齐两朝。公元401年起,刘裕在平定孙恩叛乱中因军纪严明、屡建奇功而崭露头角,后又在公元404年成功平定恒玄叛乱,成为迎接东晋安帝复位的功臣,并逐渐掌控东晋政权。公元409年,刘裕在第一次北伐中灭亡南燕,随后回师镇压卢循起义、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和谯纵等割据势力,使黄河以南出现了百年来第一次统一。公元416年,刘裕第二次北伐,先后收复洛阳、攻陷长安、灭后秦。但因内乱,长安等地得而复失。尽管如此,此时的东晋已经将疆域向北扩展到黄河以南、淮水流域以及汉水上游的广大地区。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建南朝宋。军人出身的刘裕一改东晋皇权被门阀士族把持的局面,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抑制门阀豪强,重用寒门人士,实行“土断”清理户籍,迅速稳定政局。公元424年起,宋文帝刘义隆在执政的三十余年里,进一步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改革措施,且对外战争较少,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史称“元嘉之治”。公元453年,刘义隆被篡位的长子杀害。此后南朝宋不但因争夺王位内乱不止,且继任者个个荒淫残暴,终至朝政腐败并走向衰落。公元479年,同样手握重兵的萧道成以“禅让”的形式灭亡南朝宋,建立南朝齐。南朝齐立国之初尚能以南朝宋的灭亡为鉴,但在明帝萧鸾继位后,皇室间的相互残杀更远甚于南朝宋,以至于萧道成的子孙几乎被萧鸾杀绝。萧鸾死后,更加残暴擅杀的萧宝继位,人人自危,众叛亲离,政局混乱到了极点。公元501年,同样手握重兵的萧衍起兵攻占建康,尽杀明帝萧鸾的后裔,灭南朝齐,次年称帝建南朝梁。

    北朝始于北魏灭亡北凉(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部。本世纪初,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尚存后燕(辽西一带)、南燕(山东、河南一带)、后秦(陕西长安一带)、北凉(甘肃张掖一带)、后凉(甘肃武威一带)、南凉(青海西宁一带)和西凉(甘肃酒泉一带)七国,其中又以后秦最为强大。不在十六国之列的北魏则在击败后燕后占据内蒙、河北和山西等广大地区,兼具统一中国北方的军事实力和地理优势。公元403年,后凉因兄弟争权内乱被后秦灭亡,但其地后来却被南凉所夺取。公元407年,汉人将军冯跋推翻鲜卑人的后燕建立北燕。同年,南匈奴人在陕西大同一带建国夏(胡夏)。至此,五胡十六国才全部出现。公元409年,归降后秦的西秦在甘肃兰州重新建国,中国北方同时存在的政权多达九个。一年后,这种混乱的局面开始被“统一”的步伐所打破。公元410年,东晋第一次北伐灭亡南燕,夺取河南及山东。公元414年,西秦灭亡南凉,夺取部分青海之地,与北凉争夺甘肃。公元416年,刘裕第二次北伐连克商丘、许昌、洛阳等重镇;次年破潼关,攻占长安,灭亡后秦。但刘裕留守的部队后因内乱被南下的匈奴大军击败,长安等地被胡夏占领。公元421年,北凉灭亡西凉。公元422年,北魏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内部巩固后大举南征,夺取东晋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迫使刚刚建立的南朝宋与其短暂媾和。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大破胡夏;后用五年时间北伐漠北草原上新崛起的柔然人,终使其走向衰落。公元430年,拓跋焘在击败西秦后,率军击退南朝宋的大举进攻。此前被北魏击败的胡夏则在迁徙途中灭亡了西秦(431年),而自己也被臣服于北魏的吐谷浑突袭所灭亡。公元437年和439年,偏居东北和西北的北燕和北凉先后被北魏灭亡。至此,五胡十六国全部在混乱中灭亡,北魏完成中国北方的统一,南北对峙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但南北朝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分界线,双方交战的战场总体上随着南部王朝的逐一衰落逐渐从黄河南岸向长江一线推移。公元450年,南朝宋在经历“元嘉之治”后国力大增,贸然出兵北伐,结果被拓跋焘击败,北魏大军一度饮马长江。此战过后,南朝宋“元嘉之治”成果损失殆尽,北魏也损失惨重。

    北魏作为鲜卑人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割据政权,之所以没有被列入“五胡十六国”,很大原因在于人们对它的尊重,毕竟其长达170余年的立国史足以使其既不输与北宋,也较南宋有着更多的骄傲,更何况其对后世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北魏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与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积极吸收先进文化有着很大关系,虽然作为一个传统游牧民族这一过程却极其艰难,但这也正是其可贵之处。上个世纪建立后赵的石勒也曾建“君子营”,收留学者文人,但却因无后人继承而致国家沦丧。

    公元452年,拓跋焘被杀,文成帝在混乱中继位。此时的北魏虽疆土广阔,但因久战已致国力空虚,且民族和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政局极不稳定。在平定内部各种大小叛乱后,文成帝于公元458年率大军北击柔然,彻底解除了北方边患。其后,通过息兵养民稳定政局。继位的献文帝虽然只在位五年,但在对外开疆扩土,对内鼓励生产、选贤任能等方面亦颇有建树。公元471年孝文帝继位后,北魏正式开始系统地汉化改革。前期由摄政的冯太后主导,重要措施之一是按官职大小发放文武官员俸禄,这对于早已习惯以战利品为生的游牧民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均田制”的实施则对清查了隐匿土地和人口,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公元490年起,孝文帝亲自主持了第二阶段的改革,迁都洛阳、推广汉服、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包括鲜卑人在内的北方民族融合。

    尽管南北两朝形成后,战争的规模和次数大幅减少,且南北朝都为稳定政局、发展经济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延续自上个世纪的战争和杀戮依然占据了本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战争的苦难使宗教在治疗人们痛楚的过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过程中,“魏晋玄学”对于道教理论的形成以及与儒教的融合,乃至最终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宗教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425年,寇谦之在北魏拓跋焘的支持下,在山西大同创立了“北天师道”。公元461年,南朝宋的陆修静在江西庐山创立了“南天师道”。从此,大量道教思想开始融入中国人的血液,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佛教也逐渐从统治阶级上层逐渐扩散到民间,北魏甚至将佛教视为国教,也因此多次引发了“佛道之争”,而统治者的好恶则成为两者胜负的决定因素。而一旦宗教的发展威胁到统治者的统治,一场场灭佛、灭道的运动便会上演。公元446年,信奉道教的拓跋焘在镇压关中“盖吴起义”的过程中,发现寺庙中私藏有武器,进行了第一次“三武一宗”灭佛。但由于得到北魏太子的暗中支持,佛教并未如拓跋焘所愿被彻底镇压,更在其死后(公元452年)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公元453年,文成帝下令建造了云冈石窟。公元493年,孝文帝下令建造了龙门石窟。至今无一不是今世骇俗的艺术瑰宝。

    在南北朝时期,还必须提到的是柔然人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发展。当大量鲜卑族群纷纷南下入主中原后,辽阔的漠北草原逐渐被从鲜卑人脱离出来的另一支族群——柔然人所占领,并趁“五胡乱华”混战之机大举南侵。在本世纪,其与北魏的关系与“汉匈”相似,双方交战持续了百余年。公元487年,柔然人在北魏的连续打击下分裂,其在漠北草原的霸主地位逐渐被昔日臣服于它的“煅奴”——突厥人所取代,并在其后两个世纪对中原王朝形成巨大冲击,而青藏高原上一度臣服于北魏的吐谷浑亦参与其中。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公元5世纪的世界,虽然游牧的柔然人被北魏击败后没落,但其他打着“匈奴“旗号的游牧民族却用狂飙式的肆虐,将欧亚大陆其他几乎所有的显赫王朝都掀翻在地,在创造了匈奴时代的同时,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公元5世纪的南亚,依靠短暂征服而兴盛一时的笈多王朝,其土邦联盟性质的政权形式注定了其既无力维持国内统治,更无力抵挡嚈哒人(白匈奴)的进攻。由于印度至今没有自己系统的历史资料,现在人们只能从其他文明的文献或侵略者的足迹中零散认知南亚次大陆文明的面貌。公元5世纪初的笈多王朝应该还处于鼎盛阶段,但到了中叶便逐渐陷入内乱。在勉强平定了西南德干高原的一次叛乱后,笈多王朝开始遭到西北嚈哒人的大规模入侵。当塞建陀.笈多在公元467年去世后,笈多王朝事实上已经瓦解,北部旁遮普、克什米尔及恒河流域被嚈哒人占领,其他地区亦四分五裂了。所谓的“后笈多王朝”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小邦罢了。

    公元5世纪的西亚,萨珊王朝总体处于4世纪和6世纪前后两个黄金时代之间的过渡期。在与东西分裂后的东古罗马帝国关系方面,两者只是在公元422和441年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冲突,其余时间基本能够和平相处,原因是两者都面临着白匈奴人入侵的巨大压力。白匈奴人在公元427年的一次大规模入侵被波斯人击退,但其对萨珊王朝政局的影响却迅速增加。公元459年,国王卑路斯一世甚至是依靠白匈奴的支持才得以登基,但后来又在与白匈奴的交战中阵亡(公元484年)。公元487年,萨珊王朝的东部再次遭到白匈奴的大举入侵和大肆劫掠。公元488年,喀瓦德一世登基后,萨珊王朝逐渐开始强大。但因喀瓦德一世支持主张平均财富的马兹达克教派,认为富有者应该将他们的财富及妻子分给贫困者,结果一度被僧侣和贵族联合废黜。公元498年,喀瓦德一世在白匈奴的支持下重新复位。白匈奴对萨珊王朝的威胁和影响一直持续到下个世纪。

    公元5世纪的欧洲,白匈奴人若隐若现地以一个王国的形态纵横了100多年,并最终成为欧洲古罗马时代的终结者。在公元445年成为欧洲匈奴族群首领的阿提拉的凶狠打击下,东罗马帝国逐渐脱去拉丁的外衣,开始希腊化进程;西罗马帝国则自行宣布灭亡,使日耳曼族群成为西南部欧洲的主宰。当匈奴王朝在阿提拉暴毙后(公元453年)迅速解体,当“匈奴”一词在匈奴人逐渐定居后被马扎尔人等其他称谓所取代,法兰克王朝才在基督教的支持下开启欧洲的封建时代,尽管充满了“中世纪基督教的黑暗”。

    公元5世纪的昔日古罗马帝国东部,东罗马皇帝阿卡狄乌斯(最后一任统一古罗马帝国皇帝的长子)是一位基督痴迷者,帝国权力实际被他的妻子和禁卫军首领所把持。公元408年,狄奥多西二世继位后,立即加固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使在冷兵器时代几乎坚不可摧。事实很快证明了他的远见。公元422年起,白匈奴人多次侵入东罗马,虽然摧毁和掠夺了很多城市和地区,也曾多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但始终未能破城而入。尽管如此,东罗马帝国还是不得不每次都奉上大量黄金。公元447年,持续近四个月的地震也未能摧毁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工事,这使至志在必得的阿提拉素手无策,不得不将掠夺的目标转向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也因此有了喘息的机会。公元450年,狄奥多西二世死后,权臣阿斯帕尔开始左右政局,先是拥立马尔基安为帝(在位5年),后支持巴尔干东部行省总督利奥与小亚细亚南部行省总督齐诺达成交易,于公元457年开启东罗马利奥王朝时代。其后,西哥特人和匈奴人虽然也曾先后侵入东罗马,但面对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同样一筹莫展。公元474年,齐诺以利奥女婿的身份继位,但一度被军事政变推翻。公元476年,齐诺平定内乱重登帝位,后怂恿东哥特首领狄奥多里克入侵西罗马灭亡后的亚平宁半岛,并在狄奥多里克成功后任命其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总督,尽管事实上东哥特王国是独立的。公元491年,61岁的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被齐诺的遗孀指定为皇帝,后因在对基督本性的解释上支持“一性论”而不时引起叛乱。

    公元5世纪的昔日古罗马帝国西部,西罗马帝国在本世纪之初就陷入了困境。公元402年,皇帝霍诺利乌斯(最后一任统一古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的幼子)为躲避西哥特人的入侵迁都到了海港城市拉文纳。公元406年,出于镇压西哥特人起义等原因,西罗马无奈地撤回了莱茵河沿岸的驻军,结果导致边境门户顿开,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等更多的日耳曼各族一夜之间涌入帝国北部。公元408年,西哥特人兵围罗马城,在收取了巨额赎金才退走。两年后,西哥特人卷土重来,洗劫了罗马城。最终,西罗马帝国不得不同意西哥特人在法国南部定居并建立自己的王国。此后,汪达尔人成为折磨西罗马的主力。公元439年,汪达尔人从罗马人手中夺取迦太基城,后陆续夺取地中海西部的科西嘉、萨丁和西西里等岛屿,作为劫掠西罗马帝国的基地。公元451年,从东罗马君士坦丁堡高大城墙下撤退的阿提拉向西罗马帝国发起进攻,但匈奴人在法国北部遭到了已退无可退的日耳曼各族以及罗马人联军的顽强阻击。公元452年,阿提拉挥军南下,攻破西罗马新都拉文纳,迫使皇帝逃亡。汪达尔人在公元455年攻占了几近荒芜的罗马城,并进行了一次彻底洗劫。此后,几乎所有蛮族占领的地区都先后脱离了罗马人的统治,西罗马仅仅拥有意大利及周边很小的两块领地,皇帝也早已在混乱且频繁的颠覆中成为可有可无的符号,因为西罗马的权力早已掌握在日耳曼雇佣兵手里。公元476年,禁卫军首领奥多亚克代表年幼的西罗马皇帝将帝国的徽章送给了东罗马帝国,宣告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奥多亚克后来试图使自己成为意大利的统治者,并希望得到东罗马的认可。此时,恰好东罗马帝国皇帝齐诺正被匈奴王朝瓦解后从匈奴人奴役下解放出来的东哥特人所困扰。公元489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齐诺的怂恿下进军意大利,击败奥多亚克,在罗马城一带建立东哥特王国,,狄奥多里克后通过复杂的联姻与其它日耳曼人王国组成联盟,确立了意大利北部的统治地位。公元497年,东罗马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也承认了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在意大利的特权。但东哥特人重新恢复西罗马帝国的野心却遭到来自北部的法兰克王国的挑战。

    法兰克王国是西欧第一个封建王朝。早在上个世纪末,原来居住在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法兰克人中的部分族群就已经迁徙到了比利时一带。公元5世纪初,白匈奴人的入侵引发了包括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等在内的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西哥特人最早向南迁入西罗马帝国境内,后不堪压迫发动起义,于公元410年洗劫罗马城。在这前后,勃艮第人和汪达尔人分别迁徙到法国北部和西班牙。公元413年,西哥特人在今法国西南部建立土鲁斯王国,后逐渐扩展到西班牙,并将先期到达那里的汪达尔人驱逐。而后者则在公元429年渡海到达北非,于442年建立汪达尔王国。公元449年前后,盎格鲁等另外三支日耳曼人族群渡海迁入不列颠岛,勃艮第人则在法国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至此,欧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基本完成。公元5世纪末,法兰克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开始组成部落联盟并开始填补欧洲西部的权力真空。公元481年,年仅15岁的克洛维成为法兰克人的联盟首领,逐渐征服包括勃艮第王国在内的其他日耳曼人各部,并于公元486年建立法兰克王朝,成为欧洲西部文明独立发展的开端。公元496年,克洛维率领数千士兵集体皈依基督教。在已经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基督教帮助下,法兰克王朝实现了加速扩张,并最终引领西部欧洲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成为西欧文明的领航者。

    横看公元5世纪的世界,从东亚的佛教和道教,到南亚的佛教和印度教,到西亚的琐罗亚斯德教,到欧洲的基督教和犹太教,各种宗教思想已经开始更广泛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决定王朝的兴衰,背后则是人们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祈盼。只不过在东亚、南亚和西亚,宗教最终都还只是统治者手中的工具。而基督教在欧洲却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全新的政治势力。在他们的极力推动下,虚无的上帝逐渐成为无数权力争夺者唯一都能够接受的中介,以至于教权最终凌驾于皇权之上,但其本质依然只是宗教集团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而已。虽然教权与世俗皇权并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但却在对虚无和极致的追求中,一步步将欧洲引入中世纪的黑暗,将昔日文明的光亮逐一抹杀,只留下教堂内摇曳的烛光,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在近千年之后高举“文艺复兴”的大旗,寻找失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