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买时不熟,等到熟透就“烂透”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笔者小时候家里其实很不富裕,所以那个时候能吃到的水果很少。虽然那时候吃的水果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水果的味道口感,真是比现在好吃多了。现在想想也是,在那个年代,互联网和电商还没有兴起,所以市场上的水果,多数还是“本地水果”。因为不用长途运输,所以果农采摘的时候,大多都成熟差不多了。 而现在的水果,相当一部分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够到我们手中,所以一些果子在还没成熟的时候就采摘了。而这种“早采”现象,已经成了如今水果界的“普遍现象”。实际上,正是这种“普遍现象”,使得很多水果,“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味道了”。 在水果界,有这么一种水果,曾被称为“水果之王”。因为含有的维生素等矿物质元素比较多,所以价格一直也是居高不下。在笔者小时候那个年代,这水果更是“高档水果”,平常百姓根本吃不到。而它就是“猕猴桃”。 正如网友所说,“曾经的猕猴桃是真好吃,甜滋滋的,一点也不酸,而且味道很好”。但是现在一提起猕猴桃,很多消费者直接摆摆手拒绝。“不想吃了”,“降价也不买”,“买的时候太硬,放几天就软了,一软就烂了”,“以前送礼还拿猕猴桃,现在可不拿了,口碑烂掉了”…… 类似这样的说法还有很多。作为一种曾经的“水果王者”,现在的猕猴桃市场真是这样吗?笔者走访了几家大型商超,发现很多人尽管在水果货架逗留选品,但是连猕猴桃都不看一眼。尽管有的超市打出了降价五折来销售,但是依旧没人买账。 而收购商说的话,更令人震惊,“猕猴桃正在走向深渊,拉不动了,和黑布林差不多”。 到底是什么原因将猕猴桃推到了如此境地?其实从水果收购商的话里不难分析出,现在的猕猴桃市场与如今口碑烂掉的黑布林差不多。黑布林,曾经也是水果中的高端品种,价格也一度卖到十几元。“以前的时候,黑布林可贵了,不仅外观诱人好看,而且味道也没那么酸,是可以入口的。现在不行了,再也不上当了”。不少吃过黑布林的人这样评价道。

黑布林从网红水果到跌至谷底,不得不说,“早采”和“悲情营销”是核心因素。当它的口感和品质下降后,现在的黑布林已经“无人问津”。就连果农也纷纷砍树。 不得不说,猕猴桃正在重蹈黑布林的覆辙,“猕猴桃走了黑布林的老路”,种植了十几年的果农老刘这样叹气道。 从跟风种植到疯狂早采,当然了还离不开一味追求丰产,在这种种因素之下,猕猴桃的品质早就不如以往了。而在这样一个被电商洗牌的时代,谁家水果利润高,就大力推广谁家水果。其实这最终会走向一个极端。那就是收购商越来越“无利不起早”,果农如果不按照所谓的“市场规则”来,那就会面临“无人收购”、“被大肆压价”、“卖不动滞销”等危机。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果农早采,其实在果农早采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毕竟在农村地区靠一亩三分地谋生本就不容易。如果不按照所谓的“市场套路”早采,最后果子只能砸在自己手里。其实这也是为什么说现在电商越来越发达了,依旧有滞销现象出现的原因。总有一部分果农,不愿意去违背自然规律早采。 从曾经的水果之王,到现在的无人问津,猕猴桃和黑布林一样,都走进了口碑的深渊。而要想从深渊爬出来,恐怕不是一两年的事情,更不是果农自己的事情。这需要整个市场层面的“自我醒悟”。不把利润放在前面,而把水果的品质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或许才能真正拯救像黑布林、猕猴桃这样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