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古人常说“宁娶寡妇,不娶生妻”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

“生妻”——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 “生妻”一词最早出现在李陵《答苏武书》:“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原文讲述了苏武的凄惨遭遇,其中“生妻去帷”意即妻子改嫁也位列其中。李陵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李陵是他的孙子。不同于自己战功赫赫的祖父,李陵在一次对匈奴的征战中做了降臣,与当时同在匈奴受辱的苏武多有相见。后面苏武得以回归故土,并差人送来书信劝李陵与他一同归汉,李陵不肯,写此书作答,便有了《答苏武书》。信的主旨是美化自己投降的行径,为自己开脱,但有学者认为这有可能是伪作,但无论何种,这篇书信至今作为文学作品流传了下来。信中提到苏武的妻子是主动离家,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生妻”指的是被夫家休了的女子。 古代女子没有离婚自由,但古代男子却有众多理由休妻,儒家十三经《仪礼》的《丧服》一篇中就陈列了古代男子休妻的七出之罪:“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古代人认为会被夫家所休,原因不出这七种罪。传统择偶讲究女子需有良好的品行,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人妻可以没有文化,但要温柔贤惠、遵守礼节、孝敬长辈等等。而“生妻”就等同于弃妇,所以古人认为生妻不具有女子的良好品德,不能迎娶。同样地,在封建时代,一名女子一旦成为弃妇,就等同于判了死刑,无论她的家族多么显耀都无法抵抗得了封建势力,甚至还有可能抛弃她。 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娶个贤德妻,奠好孝子贤孙基 相比“生妻”,谚语中提到的另一人物“寡妇”则要更受古人喜欢得多。“寡妇”即是指丈夫死了的单身女子,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田》中的:“彼有遗秉,此有渍穗,伊寡妇之利”。“生妻”违背了三从四德,而“寡妇”并没有,因此古人提出,宁可娶没有失节的寡妇为妻,也不愿与生妻结合,毕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大文豪鲁迅有个发妻朱安,两人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鲁迅是大名鼎鼎的近代作家,是先进思想的拥趸,而朱安作为典型的封建女子,只知道三从四德和谨遵夫训,两人根本不是一类人。但即使如此,鲁迅仍然没有休妻,这是因为他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被休了的朱安会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