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市场增长快,健身房倒得更快!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

除了遭受疫情影响,健身房兴起得快倒得更快,更在于自身。 1、低门槛导致鱼龙混杂 据央视曝光,48%健身教练无专业背景。另据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在入职1-3年的健身教练中,有52%是体育院校学生,其余48%无专业背景。 其中,很多教练上岗之前只经过短期的培训,而这些培训证书多是花钱即可得到。有些人2个月前还是厨师、美发师却忽然摇身一变成为健身教练。 然而,教练专业性不足可能会给健身者安全带来隐患,比如,膝盖半月板损伤、肌肉拉伤、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一不小心,健身成伤身。 正因为如此,目前健身行业已成为投诉率第二高的行业。 2、金融化南辕北辙 一带一两年卡、个人年卡、亲子卡、家庭卡,各种卡层出不穷,健身金融化已成为健身房的普遍现象。更有一些健身房跑路前夜还在疯狂推销。 更有甚者,有些健身房主动帮助客户运用贷款付付超出他们收入水平的高昂费用。一个上海月薪8000的女生却贷款63万买私教课,称健身房工作人员手把手帮她办小额贷款; 无独有偶,杭州月入5000的桌面运维小伙竟贷款35万买了700多节私教课,其钱款是教练通过花呗、借呗、美团等13个网贷平台代其操作借来。 事实上,基于“先办卡,再消费”的类金融模式,是传统健身房走上穷途末路的根源所在。表面上看,预付卡模式属于契约行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然而当健身房越来越把预付卡当作融资工具,健身行业的发展便随之脱离商业本质,陷入“庞氏经营”的困局。 类似的美容、美发等以“预售”为商业模式的市场皆是如此。 一方面,预付费模式堆高负债率,行业陷入虚假繁荣。预售的资金回流后,很多老板把这些钱默认为利润,装进腰包,或以此进行盲目扩张,导致没有后续资金维持未来的正常运营,这是典型的“寅吃卯粮”。 当企业陷入“开店—发卡—再开店—再发卡”的死循环中,店面的债务往往会随着运营时间的延长,如滚雪球般不断增大。即便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威尔士健身,依然无法解决高负债率问题。2016年,威尔士的负债率已高达92%!只能走上“卖身”的道路。 另一方面,为了维持这种虚假繁荣,健身行业的服务属性也异化为销售属性,从而导致长期生意变“一次性生意”。 当依托预付卡模式建立起来的整套激励制度及销售文化积重难返,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家健身房永远只能靠吸纳新会员来滚动现金流,根本无心提高服务质量,而用户会“用脚投票”,也就意味着续卡率成为最大问题。 根据统计,中国健身房会员续卡率约15%,远低于韩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40%,北美及欧洲国家的60%-65%。强销售的模式,对健身这种留存为王的生意是致命的伤害。 由此来看,在这种金融化趋势下,当下的传统健身市场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