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喜欢吃海鲜的人可能吃过海菠萝这道菜,山东沿海地区叫这个“海奶子”。日本人和韩国人一般生吃,在我们的餐桌上海菠萝拌饭则是一道美食。我们一般给什么东西取名字的时候都是这个东西像什么就取什么名字,把这种食材称作海菠萝,则说明了它是长在海里的,而且长得像菠萝。但是这个长得像菠萝的食材并不是水果,也不是植物,而是动物。这种动物名字叫做海鞘,在以前它们还被当做有害的海洋生物,因为经常发现有大量的海鞘附着在船体上,不但影响船只的航行,还会对船体造成损害。但是当人们发现这种动物能吃还很好吃,营养价值还很高之外,就开始人工繁殖了。
海鞘扎根在海底的岩石上或者海上的船体上,不再移动,看起来很像植物。但是海鞘实实在在是动物,跟人类说不定还有共同的祖先。在生物分类上,海鞘属于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鱼类等等,很大一部分都是脊索动物。海鞘这种看起来像是低等生物的动物都是脊索动物。像人类之所以为脊索动物是因为有脊柱这样的支撑身体的骨骼,海鞘之所以是尾索动物亚门,就是因为它们的脊索存在于尾部。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在生物进化的大趋势下,逆向进化算是退化吗?海鞘尾部的脊索,在它们出生一天内,就会慢慢消失,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它们寻找可以驻扎的坚实可靠的地方,比如岩石。等它们彻底扎根生长了,也就意味着很多动物的特征被它们抛弃了,只剩下本能维持生存。
一般认为,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这是生物的进步。而海鞘出生的时候在尾部是有脊索的,在生长的过程中却抛弃了脊索,背部的神经管也退化成了神经节,只有鳃裂仍然存在。而脊索、背部神经管、鳃裂是区别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三个标志。 不仅如此,海鞘在出生后,还丢弃了自己的脑子。 动物和植物的区别是什么?仅仅从肉眼可见到的差距来讲,动物有脑子会思考,会动,而植物没有脑子也不会动。海鞘的这波操作,不但把自己脑子丢了,还固着在一个地方从此再也不动了,也难怪人们会把它当做植物了。的。毕竟它们需要在危机重重的海洋里躲过各种鱼类去寻找自己以后的栖息地,还要想办法吃点浮游生物不被饿死,没有脑子协调动作不行。这阶段只能持续十二个小时,如果十二个小时内它们还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固着,就只能死去变成海底的养料了。十二个小时后,它们正式进入逆行变态阶段,它们身体的变化都是发生在这一阶段。称之为逆行变态,是因为一般的生物都是在朝更高级的形态进化,而海鞘的这些变化更像是退化。在这一阶段,它们的尾巴先会消失,然后它们固着在岩石上不再移动,张大嘴巴等着海水将浮游生物送进来就可以了。之后,因为它们的大脑的存在只会更多地消耗能量,所以它们的大脑部分会留下一个神经节控制内脏和出入水管的运动,剩下没有用的部分就被海鞘自己吃掉了。之后,它们就会分泌出一种类似植物的纤维质,对自己进行伪装,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植物。这个时候,一般就没有鱼类会来吃它们了。吃掉自己的脑子,放弃脊索,放弃更高级的进化变成植物,就是为了躲避捕食。但是海鞘还留下了防御机制,这种防御能力恰恰让人类看到了医学进步的希望。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动物学家Noa Shenkar和Tal Gordon,发现海鞘在面临威胁的时候会喷出内脏。这并不奇怪,海参也会喷出内脏保命。奇怪的是,海鞘喷出的内脏,大多数鱼都非常嫌弃,不会吃,就算勉强吃了也会吐出来。这就是海鞘的防御机制,喷出内脏驱赶鱼类,好让自己避免落入鱼腹。
而海鞘在喷出这一次内脏之后,只需要12天就能长出来全新的内脏,这种强大的修复能力令人惊叹。如果能够破解海鞘拥有如此强大的修复能力的秘密,人类的医学就能更上一层楼。海鞘用这样的方式已经存活在地球上5亿年之久,它们在野外的寿命是7到30年,这说明这种生存方式自有可取之处。不需要费劲巴拉的思考,只要不动张开嘴巴就有食物,还不会面对惊心动魄的危险。但是海鞘可能万万没想到,这种能够帮助它们平安活在海里的方式,对人类一点不起作用。甚至因为它们不能移动,更方便人类的采摘。海鞘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在不加工的情况下,仅仅经过简单的清洗,海鞘体内的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等等都不会流失,所以日韩一般都生吃海鞘。而海鞘生吃的口感也不错,甘甜之外带一点点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