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航天员训练五年,他们说别把训练画面拿给家人看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

时间拨回到25年前,一项国家计划正秘密进行——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未来航天员。年龄需在25~35岁之间,身高1.60~1.72米,体重55~70公斤,飞行时长在600小时以上,这只是初选条件。筛选周期长达两年,程序极多,项目繁杂,其严苛程度闻所未闻,甚至家属同样需要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总计3000多名战斗机飞行员参与初选,最后只留下14人,淘汰率超99%。 这14人是谁? 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潘占春、刘旺、张晓光、陈全、邓清明、赵传东、吴杰、李庆龙。

彼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站在了历史何种位置,命运又将抵达何处,围观者也只见成败不知详情。而今从头再论,一段曾被视为机密的往事,不歌颂,不遮掩,已然有了回答。太空一日游,2003年10月15日,凌晨两点。医保人员敲响杨利伟的房门,敲了两次才把他叫醒。可见他的心理素质有多强,毕竟当天九点,杨利伟就要执行神舟五号航天任务,他倒一点不紧张,踏踏实实睡足了6个钟头,还调侃:“行,这觉挺好使的”。早餐照旧,鸡蛋、包子、青菜,还有他爱吃的大蒜。翟志刚与聂海胜也在,两人是此次备选人员。不锈钢餐盘盛菜,高脚杯盛水,举杯相碰,仨人神色一派轻松。

出发前,杨利伟接受全面体检,穿戴航天服。翟志刚与聂海胜在杨利伟身边轻声叮嘱,说之前还有什么,入轨之后怎么着,杨利伟把常戴的手表给聂海胜保管。后来,训练中心总设计师黄伟芬说,当时她看到那个场景泪就下来了,只得跑到卫生间擦眼泪,其实所有人都紧张,但不想表现出来。同年,航天界发生诸多意外和灾难。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解体,舱内七名宇航员瞬间气化,8月,巴西火箭在发射平台爆炸,21人因此丧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谁都没有把握。返回舱预定落点处,医疗队正紧张演练,低温箱里装有同血型血液,手术医疗器械早已备好,没人知道到时会是何种情况,只能预想最坏结果。九点前,杨利伟进入太空舱准备就绪。点火前有一段对话:“利伟,明天早上我们将在内蒙古草原迎接你胜利凯旋,预祝你圆满完成任务,咱们明天见。”“明天见。”不是每个航天员都能圆梦 截止目前,首批14名航天员中,有8人圆了飞天梦,有5人于2014年停航停训,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依然现役的只剩邓清明一人。早在神舟六号发射时,邓清明以微小分差落选,那次他有空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正遇上记者采访费俊龙、聂海胜的孩子。女儿哭着问他“为什么你总是上不了天啊”,他只能笑着安慰女儿“还有机会的”。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后,景海鹏与陈冬被人群簇拥,邓清明从酒泉回到北京,欢迎队伍只有两人,女儿与妻子。回到家,邓清明在卫生间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