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火箭炮的始祖——“喀秋莎”

发布人:管理员

    “喀秋莎”多轨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以往的火炮,这种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二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其优势在于: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其火箭发射车为美援的雪佛兰G7100及福特-马蒙·夏灵顿HH6-COE4和苏联自己生产的吉斯6,吉斯151卡车等。

    火箭炮的始祖——“喀秋莎”

    由汽车部分和发射部分组成。发射部分由滑轨床、炮架、回转盘、底架、瞄准装置、发射装置等组成

    火箭炮的始祖——“喀秋莎”

    1939年3月,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8导轨的БМ-13-16试制成功,它的发射架也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别挂1枚火箭弹。这样БМ-13总共可以携带16枚М-13的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拥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苏联军方随即对其进行了各项严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БМ-13特别适合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

    火箭炮的始祖——“喀秋莎”

    火箭炮的始祖——“喀秋莎”

    1941年6月30日,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批量生产БМ-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产的火箭炮顺利地通过了测试。从此,喀秋莎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喀秋莎”底盘的后部,有2个手动的千斤顶。发射时,炮手要把它放下,以保证发射平台的稳定性。发射装置位于驾驶室中,由炮长操作,也可以通过电线连接,由连统一发射。

    火箭炮的始祖——“喀秋莎”

    苏联总共生产了2400门БМ-8系列,6800门БМ-13系列和1800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苏联红军的火箭炮部队已经成为整个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