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佛教用品知识总概与佛教菩提树的来源

发布人:管理员

    所谓佛教用品,即供奉佛,菩萨的吉祥物品,通常供奉的佛教用品有:沉香佛珠,法器(铃杵,转经轮,转经筒,碰铃,棒铃,金刚杵,金刚厥,普巴座等等),供杯,供碗,曼扎(景泰蓝曼扎,铜皮曼扎等等)轮王七珍,宝瓶,八吉祥,舍利塔,菩提塔,佛教书籍,经书,念珠,佛珠,唐卡,宝石(珍珠,砗磲,水晶,玛瑙,珊瑚,玉石,琉璃等等天然宝石),供香(食子香,立香,熏香,盘香等等),酥油灯(铜酥油灯,景泰蓝酥油灯,纯酥油灯等),花、食子,马宝,象宝,双鹿法轮以及各种类型的香炉。

    这所有的用于供奉佛的物品都称为佛教用品,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佛教用品知识总概与佛教菩提树的来源

    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婆罗门随意驱逐甚至残害。

    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

    佛教用品知识总概与佛教菩提树的来源

    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