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起源于印度的世界宗教,为什么如今八亿印度人都信印度教?
可以说佛教与印度教是相背而驰而的,而其中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也可以说说印度教就是婆罗门教衍化而来,它诞生的时间比佛教早的多,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
婆罗门教信奉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它把人们分为四个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第一级"婆罗门":教士和祭祀。第二级"刹帝利":贵族和战士。第三级"吠舍":农夫和客商。第四级"首陀罗":农奴和奴隶。国王属于第二阶级,他们信奉的是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
而由于这种宗教的理念必然不是每个人都甘于臣服的,所以就有了我们的如来佛祖乔达摩·悉达多(也称释迦摩尼),原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这里提一下,这个国家在现今尼泊尔境内,所以可以说佛教发源地是尼泊尔)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虽然他属于统治阶级,但是他却痛恨这种种姓制度,而后便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开启了众生平等的佛教。
虽然佛教渐渐鼎盛,婆罗门教曾一度衰弱,但是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因为王公贵族们的支持(种姓制度使他们统治人们的根基),婆罗门教再次鼎盛起来,并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一些思想内容,发展出了新的印度教,但是其中心思想种姓制度并未改变,而佛教则一路向东传向中国以及东南亚。
现如今,印度教仍是印度的国教,全世界信仰人数达到10亿人,远远高于信仰人数才4亿的佛教,是世界第三多信仰者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