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大学教育遵从了教育的原始意义了吗?

发布人:管理员

    当今的中国大学最缺什么?

    大学教育遵从了教育的原始意义了吗?

    

    高考是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时间的奋斗目标,是终极的关口。当前的教育思维之下,整个这十五年就彻彻底底是应试教育。这十五年的教育,似乎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一个考试机器(这个制造是批量化的),而不及其余。

    因为所有的家长、教师,都把高考当作一个孩子一生学习教育活动的分水岭;这一头,压抑个性、压抑情感、压抑自由;另一头,崇尚个性、崇尚青春、崇尚自由。家长和老师谆谆教导孩子:“熬吧,熬到大学就好了。”似乎所有在幼年、童年、少年和多半个青年时代失去的东西,都可以在大学得到补偿和回报。这份苦尽甘来的期盼,如愿了吗?

    大学教育遵从了教育的原始意义了吗?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大学的的确确培养了很多各个领域的人才,一部分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实现了,一些孩子终于在近二十年的人生苦熬中熬出了头。但如果按照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进行核算,很多人付出的并未得到相应的补偿,真正能成龙成凤、熬出头的并不是多数人。更多的人,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很多家庭,为了供出一个大学生负债累累,熬白了父母头发,熬干了家庭积累。对于这些当事人,仅仅是小范围的灰暗。而在更大的范围内,人们开始普遍的质疑:当今的大学生怎么没有含金量了?现在的大学怎么没有大师了?

    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实质上这两个问题里蕴藏了太多的纠葛。在科举思想传统依然浓厚的很多人眼里,大学毕业的学生,论功名至少应该是一个秀才了吧。秀才是什么?按照曾国藩的说法,秀才应该是:“读书之种子、世家之招牌、礼仪之旗帜”,所以曾国藩“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即使不是秀才,大学生也应该至少是一个读书人。在普遍的社会期望里,读书人至少是文质彬彬、腹有诗书,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是放置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像旗帜一样出众并富有人格魅力的人。因此,才有人在面对一些犯浑的读书人的时候,就会恨铁不成钢地骂一声:“书都白读了!”

    大学教育遵从了教育的原始意义了吗?

    

    “书白读了”的大学生还真不少见。那些利用化学知识杀害同窗的、用榔头敲死同室的、驾车撞人之后激情挥刀杀害受害人的,是象牙塔的“天之骄子”的“杰作”;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百无一长,无所事事,强势啃老的,也以大学生居多;社会表现劣拙,责任感缺失,道德意识淡漠,甚至凭借专业技能沦为高智商违法犯罪歧途的,也有相当部分的是学历相当耀眼的……

    大学生贬值、大学生变质,种种反常,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当今的大学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要说,现在的大学好像什么都不缺。教育教学环境好了,设施完备、师资雄厚,衣食无缺,外部环境和平安稳,该是大师辈出,英才丰硕的沃土啊!但相比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两宋、民国时期,其学术水平的相对高度和人才孕育的绝对数量,都和当前的优越环境不成比例。有人认为是因为当前大学的大幅度扩招,导致了“精英”被泛化,生源质量平均下降;有人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导致学不能致用,知行不能合一;有人认为是商业化驱动之下,大学教育也沦为和应试教育类似的流水线、程式化、批量化生产作业,只求出合格品,不求出优质品……

    大学教育遵从了教育的原始意义了吗?

    

    要找出问题的症结,就必须思考教育的原始意义。要理解教育的原始意义,就必须明确一点,教育的核心是人。施教者是人,受教者是人。从这个角度上,教育的原始意义就应该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文明的传承、智慧的启发、人格的培养。人类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真、善、美——传授真知、真理,建立辨别善与恶的价值尺度,培养对美的领悟、创造能力。真善美三者是递进关系,了悟真相是基础,分别善恶是核心,而最终的目的是在美的引导下构造完美的人格、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智慧不是知识,更不是某些人说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的智慧应该是对自身与外部、生命与宇宙、目的与手段等种种哲学上的对立又统一的课题的体悟和实践,智慧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拥有善恶倾向,更趋向于完美的状态,是温暖、光明、仁慈的,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知识是中性的,就如同一台冷冰冰的机器。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知识储备远远超过人类个体的设备,但在可以眼见的未来,永远创造不出智慧。如果冷静思考,就会发现,似乎现在的大学教育更加侧重于第一阶段,而忽视了第二、第三阶段,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文滋养。“书白读了”根本不是知识上的欠缺,而是品格上的缺陷。况且,一个人学术上的成就,除了天资、培养环境等硬件条件外,个人的性格、心胸、品格也是决定因素。《周易》上讲“厚德载物”是非常深远的哲理。一个自私的人,一个趣味低级的人,一个有人格缺陷的人,一个对人类的命运缺乏思考和慈悲的人,他的器宇如何承载更为厚重的智慧?

    大学教育遵从了教育的原始意义了吗?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将所有的因果都集中在大学阶段是不公平的。因为在高考这个“分水岭”之前,一个孩子已经被培育了15年左右了,而分水岭之后的大学,仅仅只有4—6年左右的时间。大学教育即使拥有改天换地的能耐,也很难扭转一个比自己更基础、更漫长的时空里形成的某些惯性和缺陷。要真正解决围绕“分水岭”展开的教育事业所存在的这一重大问题,不应该是大学的事,而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所有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