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世纪的世界,东亚大唐帝国在宦官专权百年中走向没落,虽依靠军阀成功地镇压了农民起义,但也在军阀争斗中奏响了挽歌。南亚好战的拉齐普特人将印度半岛割据成无数的邦国,唯一的共性是抵御伊斯兰教的传播。西亚阿拉伯帝国同样在此起彼伏的各种起义中挣扎,哈里发的权威逐渐丧失,退化为世袭军阀名义上的宗主。地跨西亚的拜占庭帝国又进行了两次王朝更迭,并由马其顿人实现了短暂的复兴。西欧盛极一时的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大帝死后解体,与东中西法兰克三个王国并行的是维京海盗肆虐欧洲的狂飙。
公元9世纪的东亚,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二个宦官时代将一步步大唐王朝推向了坟墓。晚唐的统治者们虽然能够平息农民起义的怒火,但却挡不住强大军阀挥舞的利剑。
。。。。。。。。。。。。。。。。。。。。。。。。。。
公元9世纪的西亚,黑衣大食所经历的混乱丝毫不亚于大唐王朝,民众起义此起彼伏,地方军阀世袭割据,被称作哈里发的皇帝最终沦为突厥族军阀的傀儡,阿拉伯帝国名存实亡。
公元786年登基的哈里发哈伦开创了阿拉伯文明最辉煌的时代。公元809年,哈伦死后,得到阿拉伯人支持的长子阿明继位,但遭到波斯人支持下的次子马蒙的挑战。内战以马蒙在公元813年攻陷巴格达、杀死阿明结束。哈里发马蒙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开展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出于对知识和学者的狂热渴求,马蒙搜求知识典籍和学者的使者不仅奔驰在帝国四通八达的大道上,而且远及拜占庭帝国和南亚印度半岛。他让学者把收集到的以古希腊为主的各种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付给译者与书稿相同重量的黄金,使许多珍贵而湮没已久的典籍得以复活。这些后来传回欧洲,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知识源泉。公元830年,集翻译、科学研究和图书收藏于一体的《智慧宫》在巴格达落成,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完成了以数学为代表的人类现代科学的奠基。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帝国的繁盛,马蒙也成为奢靡之风的主要推动者,阶级和宗教矛盾随之愈演愈烈。公元816年,阿塞拜疆的民众爆发了“巴贝克起义”,并迅速蔓延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伊朗西部和里海等地,一直到公元837年才被彻底镇压,阿拔斯王朝也从此由盛转衰,主要表现就是国王哈里发的权威尽失。
马蒙死后,公元833年继任的穆塔辛开始选用突厥奴隶作为卫队,突厥将领乘机逐渐掌握军权,迫使穆塔辛必须迁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萨马拉。在本世纪剩余的时间里,突厥人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先后更换多达8个皇帝,使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地方军阀则乘机割据,纷纷建立世袭王朝,仅以哈里发为名义上的宗主。其中主要有中亚呼罗珊地区的塔希尔王朝(公元821至873年)、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萨曼王朝(公元819至999年)、伊朗东部的萨法尔王朝(公元861至1003年)、伊朗北部的阿拉菲德王朝(公元864至928年)、北非突尼斯的阿格拉布王朝、北非埃及的图伦王朝等等。这种混乱与同期晚唐的情形极其相似。不仅如此,本世纪下半叶在帝国中心地区爆发的黑奴起义,无论爆发时间、起义口号、义军规模、持续时间、失败原因和历史影响上也都与黄巢起义如出一辙。
公元869年,当阿拔斯王朝因突厥人掌权、军阀割据走向衰微之际,巴士拉附近的黑人奴隶再次爆发起义。起义领导者阿里•伊本•穆罕默德效法默罕默德,自称真主安拉的使者,号召通过圣战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起义队伍后迅速发展到30余万。公元871年,起义军夺取巴士拉城,建造穆赫塔尔城作为基地,多次击败阿拔斯王朝军队,逐步控制了底格里斯河下游,占据了伊拉克南部和伊朗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公元878年,起义军攻占瓦西特城,首都巴格达为之动摇。但随着起义的发展,义军首领将夺取的大量土地攫为己有,不但并未减轻当地农民的赋税负担,甚至将俘虏的穆斯林作为奴隶分配给自己的部下,致使起义军逐渐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阿拔斯王朝军队乘机大举反攻。公元 881年起,起义军只能撤退到最初的根据地穆赫塔尔城凭险固守,至公元883年最终失败。但此后处于分裂割据中的阿拔斯王朝再也无力镇压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了。公元890年,以农民为主的卡尔马特派发动起义,在伊拉克北部建立起国家,后于公元930年一度攻占圣地麦加。此时的阿拔斯王朝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阿拉伯帝国自此徒有虚名。
公元9世纪的拜占庭,在混乱中又经历了两次王朝更迭。其中的马其顿王朝在本世纪下半叶趁阿拉伯帝国衰落之机,重新夺回了土耳其半岛大部,实现了短暂复兴。
公元802年,试图通过与查理曼帝国联姻来维持拜占庭大国地位的女皇伊琳娜遭到贵族的联合驱逐,尼基弗鲁斯一世继位,帝国依旧孱弱不堪。公元813年,伊苏里亚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利奥五世继位,后成功击退了西部保加利亚人人的进攻,并在东部乘阿拉伯帝国陷入王位之争与之达成和平。公元820年,皇帝卫队长迈克尔二世杀死利奥五世,开启弗吉尼亚王朝,历经子孙三代48年。此间,拜占庭帝国虽然多次击退了阿拉伯人的进攻,并结束了圣像破坏运动,但古罗马帝国正统继承人的地位却被查理曼帝国取代了;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保加利亚人蚕食帝国的边境,北欧维京人开始从南北两个方向侵袭到帝国的边境,甚至在公元860年对君士坦丁堡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进攻。。。。。。。。。。。。。。。。。。。。。。。。。。。
公元9世纪的西欧,查理曼帝国虽然取代了拜占庭帝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但不久在内战中陷入分裂,在奠定了今日欧洲基本格局的同时,也使基督教的阴云笼罩了整个欧洲。
由于查理曼在公元800年已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皇帝”,此后的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也就被称作查理曼帝国了。为取得封建领主的对其扩张战争的支持,查理曼推行了“特恩权”制度。取得特恩权的领主事实上在自己的领地拥有行政、司法和经济特权。国王不得干涉。此举无疑造就了无数的“国中之国”。为寻求支持和保护,封建主之间形成了异常复杂的领主和附庸关系,利益上的纠纷使争夺和混战成为必然。公元814年,查理曼死后将偌大的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留给了仅存的儿子路易一世。但软弱的路易一世根本不具备管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能力。公元817年,他按照法兰克人传统将帝国一分为三,分给三个儿子;长子罗退尔得到了中部直至意大利,并且作为皇帝继承人与其共治,次子丕平得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基坦,幼子日尔曼人路易分到东部的巴伐利亚。此时三个儿子对路易一世的不满还仅限于公开指责。公元 823年,当他试图为新生的第四个儿子秃头查理划分一块领地的时候,内战爆发了。公元833年,路易一世被儿子们赶下了帝位。一年之后,出于联合对抗长子罗退尔的需要,次子丕平和三子日尔曼人路易名义上恢复了他们父亲的皇位,并释放了老四秃头查理。公元838年,次子丕平去世,秃头查理继承了他在阿基坦的王位,但遭到当地贵族的反抗,内战再起。公元840年6月20日,路易一世死于美因茨附近。他尚存的三个儿子在公元843年签订凡尔登条约,将帝国分割成东、中、西三部分。公元870年,东、西法兰克又瓜分了中法兰克的北部地区。至此,东部德国、南部意大利(今意大利北部)和西部法国的三国雏形基本形成,并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这过程中,徒有虚名的罗马帝国皇帝称号则轮流被三国所继承;其中,公元840至875年被中法兰克的长子罗退尔及其子保有,公元875至877年被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保有,公元877至881年空悬,公元881年之后被东法兰克的胖子查理继承。公元887年,胖子查理被帝国贵族废黜后,罗马皇帝的称号落入巴黎贵族厄德之手。厄德于公元892年大败入侵的维京人。公元893年,秃头查理的孙子查理三世成为西法兰克的国王,但直到厄德在公元898年病死,才重新夺回皇帝的称号(公元898至929年)。在加洛林家族争夺领地和罗马皇帝称号的过程中,历任罗马教皇都积极参与其中、谋取利益,并最终利用竞争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教权凌驾于皇权的历史性转变,将彻底欧洲带入中世纪基督教黑暗的深渊。
在加洛林家族内部纷争不断、基督教势力日益增长的同时,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人像曾经的日耳曼人一样,在本世纪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民族迁徙,主要表现是对欧洲大陆的全面侵扰,因而也赢得了北欧海盗的称号。公元8世纪末,维京人对欧洲大陆的侵扰已时有发生,到了本世纪其势头更是不可阻挡;公元835年起多次劫掠英格兰,公元845年兵围巴黎城,公元860年到达意大利半岛,同年对君士坦丁堡发起了一次进攻,公元877年正式占领英格兰东北部,公元880年开始在英格兰定居,公元882年在今乌克兰建基辅罗斯国,公元886年,再次围攻巴黎城。在劫掠文明社会的过程中,维京人也加快了自身社会前进的步伐。公元885年,哈罗德成为挪威王国第一位国王。从下个世纪开始,维京人甚至开始在欧洲大陆谋求建立自己的国家;及至今日,挪威、瑞典、丹麦、俄罗斯、英国,乃至法国以及南欧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而在当时,面对风一般刮过的北欧海盗,欧洲大陆上的人们只能祈祷上帝的保佑了。
在混乱与停滞中,人类社会在刀光和血色中挣扎,在宗教极端的高压下战栗,看不到任何光明的希望。只有阿拉伯王朝的《智慧宫》是文明的唯一一点安慰。但仅此一点已经足够,因为发展是人类永远不能被阻止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