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金准人工智能 行业独角兽发力人工智能,滴滴借大数据铸就未来

发布人:行业研究

滴滴打车,对于绝对大多数的城市人都不会陌生的名字。滴滴通过短短5年的发展,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一路拼杀,成为了现在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他的发展,也见证了一段网约车行业从当初的野蛮生长到现在的理性持续发展的历程。

那是中国互联网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行业混沌初分,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共烧掉了20亿元人民币。从利润上看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却换来了整个网约车行业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仅以滴滴为例,2014年1月到3月,用户数量从2200万暴增至1亿;日均订单从32个城市35万订单激增至178个城市521.83万。

2015年,随着国家的干预,两家最后存活下来的公司都冷静下来。同时,伴随着Uber对中国市场展开攻势,促成了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联手。随之而来的却是又一场补贴大战。合并后的滴滴与Uber这一年的对抗中,双方又携手烧掉了更高的10亿美元。

但故事的开始和结局都出奇的相似——2016年8月,滴滴和Uber中国再度合并。

一将功成万骨枯,5年的拼杀之后,滴滴已经成为中国移动出行领域的“独角兽”,估值更是一度高达2300亿元。但这并不代表滴滴可以就此安逸。打江山易,守江山难。野蛮生长的拼杀为滴滴打下了大好河山,而当滴滴一人独占市场的时候,更难的守江山才刚刚开始。

滴滴的创始人兼CEO程维此前在一次演讲中也表示:全球互联网产业的竞争,就仿佛一场球赛。比赛的上半场已经结束,滴滴要做的,是打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下半场。

如同当年的淘宝一样,财富的快速积累只是成功伊始,爆发式增长背后带来的大数据则积累成为了更大的一笔财富。目前滴滴已经拥有近4亿用户,覆盖400余座城市,日订单突破2000万单。高峰期每分钟就会接受超过2万条乘客需求,每天产生的定位轨迹数据超过70TB,每日处理数据高达2000TB。在大数据形成的巨大网络之下,蕴藏着数不尽的宝藏等待开发。

这还不是滴滴或者说是网约车行业的全部。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只有1%的出行人才采用O2O方式。也就是说滴滴的渗透率逼近1%,然而淘宝的渗透率为13%。这也就意味着,滴滴在中国的潜在成长空间,至少是目前规模的10倍左右。

滴滴为提高用户出行体验和提高从业者收入与效率入手,研发出了一系列数据运算的黑科技。根据用户的下单使用习惯,滴滴会后台判断推测用户准备的出行目的地。并根据用户确认的起终点,预估推算乘车费用供用户参考。形成订单后,还会根据用户“需求池”和当前可用“运力池”之间推算出最佳的匹配方案,实现需求和运力之间的完美供需平衡。还会根据用户的目的地自动导航给出每位乘客最佳的下车精确地点,从而进一步降低司机和乘客的沟通成本。

2017年3月,滴滴美国研究院在加州成立。包括技术大神——查理·弥勒在内,这个由数十位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的成立,标志着滴滴将在自动驾驶和大数据方面再度“加码”。

前有阿里根据淘宝大数据结合物流行业孕育出的菜鸟网络,为优化物流行业提供了一副发展蓝图。现今手握移动出行大数据的滴滴,程维又会带领他的团队们怎样打踢好这下半场的球赛,未来会我们呈现怎样的又一副唯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