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新研究揭示东北野牛可归入草原野牛

发布人:管理员

  

  草原野牛头骨(同号文供图)

  

  近些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保存基本完好的野牛(Bison)化石材料,为野牛化石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等记述了产自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地区距今约2万年前的2件野牛头骨和3件下颌骨化石,认为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应归入草原野牛种。2013年出版的《人类学学报》第四期刊发了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搞清我国化石野牛的生物学特征、演化体系及扩散路线提供了新的证据。

  野牛是我国北方第四纪动物群中较常见动物,尤其是泥河湾期的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被有些学者视为整个全北区中-晚更新世野牛的祖先。此外,野牛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重要成员之一,尽管发现已有近一个世纪历史并先后有不少零星报道,但至今无一篇专门文献,并且前人报道的头骨化石材料无一是完整的。

  据同号文研究员介绍,本次记述的野牛化石是迄今研究报道中最完好的材料,其头骨和角心的形状及测量数据均落入欧美及西伯利亚地区草原野牛种(Bison priscus)的范围。因此,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化石应该归入草原野牛种。前人将东北平原晚更新世野牛归入Bison exiguous(Matsumoto,1915)的做法存在诸多问题,因为后者在模式产地、地质时代及形态特征等方面都与东北晚更新世的野牛差异甚大。草原野牛种是中-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种类,也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最主要成员之一。

  我国目前发现的化石记录显示早-中更新世的古中华野牛与晚更新世的草原野牛之间存在化石记录间断,因此,我国东北地区的野牛很可能是在晚更新世时从西伯利亚迁入,该时间与古人类的爆发性扩散时间基本一致。草原野牛是欧亚大陆北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最常见动物之一,并且是北美大陆野牛的祖先。我国东北平原地区的野牛化石均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共生,其时代为晚更新世的中晚期。

草原野牛下颌骨及颊齿列(同号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