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1
马云强大的人工智能团队即将上岗,失业潮即将来临,接招吧人类。
有人曾经预言,将来90%几得工作机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当时很多人都一笑了之,谁料科学的发展如此迅速,转眼间,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取代人类了。

9月20日菜鸟网络就炸出一道重磅消息,将在全国启动机器人仓群,采用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机器人提升分拣等作业效率。
干过分拣的人都知道,分拣不但需要人手众多,而且劳动强度大,而智能化机器人一小时据说分拣2万件货,并且还是24小时不停工作,这将取代大量的人工,还大大缩短了顾客收货时间。

预计双11的时候就开始采用这种智能化机器人分拣模式,只需少量人工配合即可,到时将不可避免的裁员。
有人认为很多普通工作会被机器人代替,最终会大致大量的失业,今后更多人群中,不少会被机器代替而失业,想想确实可怕。

从人力资源来说,人工智能是未来得趋势,中国这么大,再过10年,需要年轻人的地方太多了,但是人是明显不够的,即使可以找到人,那时候的用工成本肯定是现在无法比拟的。
每一个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总会有痛,但是不可能因为这个我们就放弃,不进步。相信智能化过度的这几十年国家也会有相应的政策来保障被替代岗位的人群,新事物出现第一反应是接受它研究它,不要排斥,趋势的车轮滚滚,你排斥它是没有用的,只会被潮流淹没。
机器代替人工,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关键在于如何分配这些财富,而不是仅仅少数人得利。
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不管中国人愿不愿意接受,中 国都不应该为了就业排斥人工智能,因为你排 斥并不代表外国就不搞哪方面。

马云说过,不改变学 习模式,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探讨2
不学琴棋书画,保证你的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被机器取代!”
在机器人也能画画作诗的时代,马云的断言靠谱吗?
不一定。
为了你和你孩子的未来,人生资本论告诉你:
- 多少职业确实会被替代; 
- 人类对人工智能是不是高估了; 
- 将来什么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干掉。 
(分割线后正文 ↓ 文末有视频版可以看~)
放眼未来,最重要的考虑不是公司前景,而是考虑岗位将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生资本论翻到一份麦肯锡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全球800多种职业后发现,全球大约50%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改进现有技术实现自动化。

最容易被机器取代的工作是重复性、可预测的工作。
无论什么岗位,只要能让人工智能摸到规律,你的工作就悬了。

瑟瑟发抖了吗?不要怕,贴心小棉袄人生资本论给你归纳了三大类机器没办法取代的工作。
第一类是需要想像力的工作。
想想那些跳脱的艺术家,就知道这行当讲究逻辑的机器没法干。

第二类是需要和人类进行情感交流的工作。
比如护士、育儿嫂、心理学家等等,这类被经济学家称为“软技能”的能力,对人工智能来说,太过“莫名其妙”。

第三类是工作环境难以预测的岗位。
可能会出乎一部分人预料,不少传统蓝领工作机器人是无法取代的,比如伐木工、水管工、电工。因为每家的下水管道不一样,堵法也不一样。

CEO之类的高层管理岗位也属于这一类。高管每天要面临的挑战和所需要做出的决策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机器不大行。
就算你没法转到以上三类职业,也没必要过于担心,因为
人类对机器的估计总是太过乐观。

1930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预测,未来,他的孙子孙女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时,剩下的工作机器都可以完成。
现在,倒霉催的新媒体运营一天都能工作15个小时。

探讨3
这句话,有被媒体断章取义的嫌疑。
马云本来的意思是,如果不将人文和科技的教育结合到一起,未来的孩子是不好找工作的,这个前提条件不能忽略。
马云说的是未来的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自动驾驶、3D打印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未来很多工作岗位是会被替代的。比如:纯粹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车间工人、码头工人等等;一些简单的服务活动,比如前台工作人员,比如保安;驾驶员;简单的白领工作,比如初级记者、编辑等等。
这些新的技术,在替代这些相对简单劳动之后,那么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就更高了。劳动做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必须更加优质、更加富有创意,才能战胜这些新技术自动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如,生产一双Adidas的鞋,现在阿迪在德国的工厂已经可以高度自动化生产,工人的需求量大幅下降,但鞋的设计师的需求会增加——因为将来的工厂是“去中心化”的,即每双鞋都可以定制生产,每双鞋设计不同,对设计师的要求就自然提高了。
在未来,创意和技术必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仅仅知道创意,而不会用新的工具来实现创意;或者仅仅知道工具,却不懂创意,可能都会面临就业上的问题。(除非你在创意或者技术上特别厉害)。
在这方面,有一个特别好的案例值得学习,就是乔布斯。乔布斯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就是将艺术(不仅仅是设计,也包括理念)引入到电子产品上面,其实乔布斯的电脑技术不强。
探讨4

1.确定鸡汤主题:入乡随俗,在哪里演讲例举哪里的案例。再配上努力,奋斗,辛苦,价值观,团队建设,未来,帮助、理想等。
2.下个定义,强行对鸡汤主题做解释,比如:未来就是数据,团队就要唐僧式团队,价值观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女人更适合当管理者,等等,至于为什么从来不说
3.根据鸡汤主题编故事,以讲阿里巴巴创立过程的故事为主,真假难辨。4.强调阿里巴巴是最切合那几个鸡汤主题的公司,所以阿里巴巴成功了,你们也要切合这几个鸡汤主题你也能成功。

马云的演讲特点大致就分为上述的几点,那么接下来咱们就直奔主题。
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马云当然是入乡随俗,讲起了酿酒的文化,之后谈到了怎么把酒运输出去的问题,随后便正式开启鸡汤模式,谈到贵州这样的地区,一个人要有理想,而且是必须要有理想,因为只有理想才会有坚持...
(套路一:鸡汤主题,入乡随俗,谈及理想到坚持。)

既然鸡汤已经洒出去了,那么就是下定义的时候了,看过这段视频的应该都知道,马云随后便直接跳转到了他所定义的“未来三十年的最佳超车时代”而且他自己也提到了重新定义一词,之后就是一系列的解释,比如我们要避免几个误区,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对自己的未来要有清晰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去发挥自己的优势。
最后便是这次问题的所问了,借用柯洁与机器人AlphaGo的围棋大战,又下了一个定义时代的不同,过去一二百年是知识时代,但是在未来一百年是智慧体验时代,所以孩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孩子去体验,否则三十年后将会找不到工作。

PS:像题主所问,只不过是马云演讲的套路之一罢了,不要问我怎么去看待,未来的事情谁能够说清楚,考古学家也许能知道以往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未来,别说三十年,就是三年、三月、三天也不可能预测,马云用这样的例子,只不过是让自己的演讲更加的有说服性罢了,听着过瘾就行,何必太认真。这才第二个套路,还有两个套路呢...
(套路二:自拟定义,对自己的鸡汤做一个完美的解释,谈及了数据与价值观。)
接近演讲的尾声了,马云又再一次没有让我们失望的提到了阿里巴巴,他说对阿里巴巴来讲,最希望的是几千万家中小企业他们能够快速起来,因为他们,社会整个进步,每个人才有进步。其中又列举了几个阿里巴巴的小案例...

(套路三、四并用:提及阿里巴巴,并且强调阿里巴巴的公司鸡汤。在点题最初自己所说到的鸡汤,这在小学生作文中应该叫做首尾呼应吧...)
探讨5
马云是认真思考过,才敢说出这话
人类的极限永远是由少部分人创造的,拿着大众认知来揣测遥远未来的人,往往是错误的。未来将会比大众想象的更加极端、更加不可思议。
马云是在会上说出「30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的,这表示这话不是马云一时吹牛,而是有着马云的思考途径,在马云的视角里,他很相信自己说的话的。
.
当一个人可以站在马云的那个位置,能够获得的信息将会比绝大多数人的全面、先进。他可以提前数年知道某一方面、某一行业的进展。可以比我们更好的推测出未来的走向。
那些看到「我可以保证30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不加思考就说不可能的人。你们只不过是拿着大众认知来猜测未来。可现实:人类的极限永远是由少部分人创造的,大众认知揣测的未来往往是错的!
未来将有一堆人失业
牛津大学对702种职业做出了研究,发现,在将来的20年之内,美国47%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而这一比例在中国将达到70+%
在离我现在不到半小时的路程里有几个工厂,其中有两个工厂,一个是牙膏厂、一个是玩具厂。他们经常排人到附近的公园、大学里招工,招人去工厂里把牙膏放进盒子里、把玩具打包好。
然而在大工厂里,这种场景根本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大型工厂拥有足够的资金,直接购买一台机器,嗖嗖嗖就能完成数十个人的工作量。
看看《我爱发明》,里面经常有人机比拼,一台机器和几个人比。哪一场不是人类败下了阵了?这些败下阵的人,要不是已经失业,要不就准备着失业。
.
但牛津大学的结论是相对比较保守的,它没有考虑科技的跨越性进步。然而就这些年,我们的科技就有了很多跨越性的进步,这些跨越性的进步只会使得更多人失业。(即,失业的比例,将比牛津大学预计的,还要多)。
2016年10月6日,Google无人驾驶汽车项目总行驶里程达到了200万英里(约合322万公里)。若按照人均年度行驶里程计算,这相当于一个人类驾驶员大约300年的总行驶里程。
而这322万公里,Google无人驾驶汽车只发生了18起交通事故,但这些事故都不是由于Google无人驾驶汽车系统的责任,而是由于其他车辆的人类司机或者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内的人类司机导致的。

.
2012年,亚马逊就以收购了一家叫Kiva Systems的公司,其核心是一种物流机器人——Kiva
现在,打开亚马逊的仓库,会发现满地的Kiva,它们代替人工进行繁琐的找货。使用Kiva,仓库的作业效率要比传统的物流作业提升2-4倍,机器人每小时可跑30英里,准确率几乎达到了100%

.
2016年,京东自主研发全新的无人仓亮相,目前京东无人仓的存储效率是传统横梁货架存储效率的10倍以上,并联机器人拣选速度可达3600次/小时,相当于传统人工的5-6倍。

.
今年(2017年)香港RISE大会,搜狗的王小川在进行演讲时,屏幕上显示了中英双字幕,而这些字幕都不是人工翻译的,都出自搜狗机器翻译同传。

.
更甚至,人工智能开始进军设计行业了。一个生存性生成工具,使用电脑和算数去合成几何。可以创造一个完全由它想象的设计。需要的只是你的目的和限制。

现在,财务机器人正在取代基础会计、人工回复取代10086、10000号的客服(你打电话过去,有不少城市已经没有人工客服了)、美国超级机器人沃森比绝大多数医生都更能看病......
未来,人类能抢过机器人吗?
所谓的工作,是要你能给老板创造利润,老板才会给你分红。然而,当机器与人工只智能能够代替你工作时,你就无法创造利润了,届时,你连被剥削的资格都没有!
人工智能会创造新的工作机会,但会是少许
有人会拿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作为例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很多原本的手工纺织工人失业,但蒸汽机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很多人以为人工智能时代也会如此。
然而现实并不是如此,因为机械能够代替人类的劳动,人工智能能够代替复杂的工作。而人类除了思维以及创造力,在人工智能面前将没有任何的优势。
但社会上需要思维、创造力的行业十分的少数,就领导、设计师、艺术家等几个行业。而且人们缺乏有价值的思维与创造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是领导、不是艺术家的原因。不是你没有思维与创造力,而是你的思维与创造力缺乏价值。
未来,大量人口失业,社会对于这些需要思维、创造力的人才需求也十分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依旧会找不到工作。
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会降低了部分行业的门槛。例如过去一个人要制造一款游戏,我得会画画、会编程,而现在你只需要戴上一顶帽子,想象游戏的画面,就可以制造出一款游戏。
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会降低了部分行业的门槛。这使得失业大军中有人能够创造价值,从而离开失业的命运,但大多数人依旧会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