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群体的就业情况及就业意愿在发生变化,高校和招聘单位应该加强思想引导,在注重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重视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观教育。 应当倡导“蓄能期”理念,鼓励青年有效利用未就业空档期,加强学习,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性赋能。此外,还可提供更多志愿服务和实地调研、 参观访问的机会,加大思想上的引导,让“尼特族”在待业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避免形成“负向人格”。 帮助“尼特族”回归职场,社会应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再就业培训体系。现有的培训方式存在简单粗放、层次不高问题,未能同劳动力市场形成供求信息反馈体系。在“尼特族”中,主动接受培训的很少,接受培训后也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为此,应搭建网络就业平台,鼓励各大就业平台利用“互联网+就业”方式,发掘青年个性特点,将其优势与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匹配。廉思认为,还可通过社区渠道帮助“尼特族”重新走入社会。“社区可以提供部分以参加工作或劳动为前提的经费资助和项目帮扶,鼓励他们从事自雇性或灵活性工作。” 部分从事社区工作的基层干部坦言,“尼特族”青年虽然表象相似,但他们成为“尼特族”的原因有很大差异,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强化其自身奋斗意识,鼓励家庭对青年进入社会给予适当推力,让“尼特族”重新融入社会,成就精彩人生。
我的位置:
“尼特族”如何走出“家里蹲”困境?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