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评价一件武器装备的好坏时,正确的做法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再评价。例如评价某飞机的好坏,我们应该从其用途、性能、实战表现甚至于性价比等等去综合考量和评价。如果用一句话去说,就是这件装备到底好不好用。但往往,很多人会抓住全局的某个细节去抬杠。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军事论坛上,会冒出"这个飞机的引擎不如外国的好","什么时候能做出和某某武器一样性能标准的国产武器",诸如此类的言论。 08年曾有一个帖子:"先别提什么四代,中国20年之内能做出和F-22一样的整体式座舱盖?"我们先不考虑这种座舱盖对实战是不是影响极大,就结果来看,11年初首次亮相的歼20就采用了一体化座舱盖。这也是中国最擅长的事情:凡事用实力说话,我们有制造整体式座舱盖的能力。 但这个楼主至少说明了一件事,就是整体式座舱盖确实要求很高的工艺水平。在目前的所有五代机中(F-22、F-35、歼-20以及即将服役的苏-57),除了苏57,其余的都是一体化舱盖。这样就说明了目前只有中美能掌握制造整体式座舱盖的技术。但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所有的战机都适合用整体式座舱盖,而后期的歼-20微改款种,对整体式座舱盖也做了一些加强框的设计,这就说明了座舱盖要匹配实际用途。 那么,当下比较先进的战机的座舱盖有哪几种,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在哪呢? 第一种是分体式座舱盖。就是分为前后两半的座舱盖。有类似于俄罗斯苏-57的滑盖式的,也有像早期歼-31的翻盖式座舱盖。对于分体式座舱盖,其优点在于制造的成本比较低,同时因为现有的工艺很成熟,很多已有的机型都采用的是分体式座舱盖,可靠率很高。 但是采用分体式座舱盖,最直接的不利就是会导致前后两半座舱盖的接缝大,直接影响飞行员的视野。例如F-16的水泡式座舱盖(已经很接近于整体式座舱盖)可以提供360度的上半球视野,前后195度的视野,水平视野可以到260度,侧下方40度、前下方15度的视野,这样的视野范围在分体式座舱盖中就很难实现了。 不仅如此,更加重要的是座舱盖对战机隐身性能的影响。对于目前的五代机,隐身性能是评价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而分体式座舱盖在接合面上,会产生雷达反射,这一点对于现代战机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第二种就是整体化座舱盖。可以粗暴理解为用一块玻璃一体成型做成的座舱盖。典型的就是F-22的整体式水泡型座舱盖。其实整体化座舱盖也分为两类,一种是没有任何遮挡的整体式座舱盖,例如F-22,一种是添加了加强框的整体式座舱盖,例如歼-20。采用整体式座舱盖,就摆脱了分体式座舱盖的弊端,可以提供很宽广的视野,更优秀的隐身性能,减少额外的RPS反射面积,同时战机看起来也更帅气了(颜值即是战斗力)。 但要装在超音速战机上的整体式座舱盖,对工艺的要求几乎苛刻。要满足极高的强度(歼-20的整体式座舱盖可以承受在900公里每小时飞行时被1.8公斤的物体(鸟类)的撞击而不破损。F-22的要求是650公里时速),满足极高的透光度(透光率至少90%),同时也要顾及重量,不能因为追求强度而增加了整机的空重。例如F-22的座舱盖就重达500kg,过厚的座舱盖在飞行员弹射时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歼-20刚刚亮相时,是和F-22一样,采用的无遮挡的整体式座舱,后期增加了加强框,可以在原有座舱盖强度上作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座舱盖的重量。不仅如此,加强框内可以设有微爆索,可以在飞机出故障时,做应急处理。加设加强框的整体式座舱也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和F-35一样,歼-20的整体式座舱加设加强框是一种有取有舍的改进,是为了适应不同场景而做出的改变。 当下,只有中美两国掌握了利用丙烯酸酯类材料和聚碳酸酯材料制作整体式座舱盖的能力。其实,我们应该从座舱盖这一个部件看到中国整体科技能力和工业工艺水平的提高。以前白手起家,到两弹一星,再到如今五代机、航母,还有很多高新技术公司、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在如此短的发展时间内,中国是从什么都没有,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智"造。我们应该惊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感谢中国人的勤奋踏实,而不是充满了"冷气"、告别了"热血"。
我的位置:
只有中美能造!五代机一体化座舱盖,能抗飞鸟650公里时速的撞击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