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中华文化中极具特殊地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君子必佩玉”、“玉不去身”,“守身如玉”、“金玉良言”、“锦衣玉食”、“玉成好事”,直至“比德于玉”,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融入血脉,深入灵魂。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说是鼎立于玉石文化之上。
玉其实就是石头,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石头中秀美瑰丽、稀缺难得的佳品、极品,用《说文解字》给出的定义描述,就是:“玉,石之美者。”
玉在中国古代极其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玉是价值地位高于黄金的特殊货币与特殊等价物,是诸侯与天子、诸侯与诸侯之间的硬通货。
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历史条件下,玉比黄金更稀缺、更难得,价值更高,因为,玉器的生产加工过程要比金器消耗更多的活劳动。据《周礼》记载,古代中央政权在其官僚体系中专门设立隶属于天官序列的玉府,负责管理君王的金玉等硬通货,玩好等贵重物品,兵器等战略物资,并为君王举行祭祀、宴飨、丧葬、朝觐、盟会等礼仪活动供应服玉、佩玉、珠玉、食玉、含玉、玉敦等物品。玉府级格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比照下来科处局部级职数78名,是个级格较高、编制庞大的机构。
因为玉贵重稀缺,于是便成了表示身份等级、显示富有程度的标示物。“君无故,玉不去身”,“君子必佩玉”,说的就是君主帝王乃至有身份地位的人都要佩戴玉饰。这里的君子可不完全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德行美善、品格高尚的人。在先秦时代,君子首先是指德行品格完美的君主,其次是指德行品格完美、有作为有地位的公侯伯卿。哪一级的君子、王侯公卿佩戴什么样的玉佩,有严格的规制,不得僭越。而“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于玉比德”,其原意也不是后人乃至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君子要有玉的品格德行。在古代,“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德者,得也”、“惠也”,“德行之得也”。唯有君主体国经野、安邦济民才是至高无上的事业,君主事业的不变追求就是财富不断增进,家国富足。只有这种事业局面日日更新,日新月异,才算得上是伟大的成就,崇高的德行。所以,君主,尤其是所谓君子,即完美的君王,他们都用所拥有、所使用的玉来标示财富,显示富有,宣示自己的盛德伟业。而用玉来比喻、象征自己的精神品格,基本上是后来穷酸儒生自我标榜、自我安慰的说辞。
那么古代君主帝王如何比德与玉呢?
1、乘坐玉辂。天子的车驾,共有玉辂、金辂等五个规格等级。玉辂是其最高等级,用玉装饰的车驾。
2、佩带玉饰。《礼记》记载了古代君主佩玉的规制形式。“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主所佩的玉饰,还要符合规定的音律并配撞玉的兽牙,以便使君主在行进时使玉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声音。在当时,财富、地位和德性三位一体,无德无得无财富,无位无得不富有、无财不富不得位。所谓“君子于玉比德”,活脱脱是君主用玉来炫耀、显示财富、地位与德行。其实这与今天人们佩戴珠宝首饰、尤其是钻石戒指、宝石项链和翡翠手镯并无二致。如果非要说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标示社会等级、阶级差别的作用淡化了,但表示经济地位的作用犹存。除了腰上、带子上,古代君主的冠冕上也要佩玉,玉瑱、玉笄就是君王冠冕上的玉饰。孔子当时所佩的是象环,用象牙做的环,象牙的稀缺性不及玉,品级地位比较低。
关于佩戴玉饰,还有一个目的,《礼记》说得很清楚:“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也就是通过这种声容并茂的庄严威仪,来打消臣下可能萌生的非分之想、非辟之心,让那些胆敢怀疑挑战君主权威地位的人,连想都不敢想。
3、手执玉圭。朝觐会同时,王公贵族要手执六瑞,以区别诸侯邦国等级和臣属品秩。这六瑞具体为镇圭(一尺二寸)、桓圭(九寸)、信圭(七寸)、躬圭(七寸)、谷璧、蒲璧,对应的爵位等级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
4、使用玉器。无论祭祀宴飨、朝觐会同,还是奏乐日用随葬,富有的君主都要使用玉器,用玉器的数量、品级来宣示富有与德行。天子祭祀天地四方,要用六器;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朝觐会同时,天子还要备玉几、玉爵、玉献、珠槃、玉敦,给诸侯臣属赏赐玉币等。君主举行宴飨时,也要使用玉几、玉爵、玉珏、玉刀等。演奏音乐,要用玉磬。祭祀时要使用玉赍、玉鬯、玉齍等,邦国使节通过边境海关时要出示玉节。
5、用玉陪葬。君主帝王举行丧葬活动,要用充塞死者口腔的饭玉、含玉,塞耳孔的玉瑱、挽发固冠的玉笄,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施舍的赠玉等。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君王还用金缕玉衣随葬。
正因为玉如此贵重,出于维护封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以及禁止奢华靡费民力的考虑,古代君主政权均对玉及玉器实行严格管控。“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玉等贵重物品禁止在市场上交易。甚至规定,“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民百姓“无有作福、作威、玉食”,否则就是僭越。臣民百姓如果“作福作威”,使用玉质餐饮器具(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会危及封建领主的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君子“比德与玉”,其内涵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生活、人格修养层面。就像今天尊贵而富有的人们都乐于佩戴钻石戒指、翡翠手镯、宝石项链等名贵饰品,比阔于钻石、翡翠、宝石一样,古代君主帝王无不比阔比得比德于玉。
2001年2月8日,在成都市区西北部发现了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2000多件)、金器、铜器、石器、漆器、象牙、兽骨、兽牙等,累计6000余件。其中,成捆码放、数以吨计的象牙,成堆堆放的野猪獠牙,精致璀璨的金器,五彩斑斓、种类齐全的的玉器和各种各样的铜制兵器更是令人费解。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集中了这么多的贵重物品?这些疑问,只要看看《周礼》,看看《周礼》中的关于天官序列的玉府、内府职能的描述,关于兽人、廛人职能的描述,就会得出答案:在金沙遗址,我们挖掘出了一个完整的古蜀国国库!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金质太阳鸟(现为成都市徽)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鹿角、野猪獠牙等动物骨骼牙齿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