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比如正常交流人能听到声音是因为空气媒介将声源振动传至人耳,如果没有媒介,声音是不能传播出去的,比如太空,几乎属于真空状态,声波无法传递的,如果把人放在太空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我们在星球大战电影中光影闪烁时会发出“嗖嗖”声是为了电影效果设计的,如果有真实的星球大战太空战场景,我们是不可能听到声音的。
人类发送到太空的空间站及宇宙飞船之外就是一种真空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声音,但是在空间站舱内,为了能使站内空气流通,就必须设置大功率风扇,加上空间站其它电子仪器的噪声,会有相当强度噪音产生,而且这种噪音几乎是持续不间断的。早期,国际空间站噪音强度大约在55-78分贝之间,2006年《新科学家》就有报道说,俄罗斯宇航员比尔·麦克阿瑟和瓦勒里·托卡瑞夫结束6个月的空间站返回地球后出现部分听力丧失的症状。美国前宇航员杰伊·巴克目就职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瓦的达特茅斯医学院,他表示,结束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礼炮”号与“和平号”空间站上的工作后,宇航员出现暂时性和永久性的听觉丧失,即使是7天短暂的停留也是如此,这些情况是有记录可查的。宇航员听力丧失的事情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国际空间站的住舱是由俄罗斯“星星”(Zvezda)机械制造设计局制造的,堪称空间站上最为嘈杂的舱。美国宇航局表示,工作舱的噪音水平应该在60分贝以下;卧室舱的噪音水平应该为50分贝。但情况最恶劣的时候,工作舱的噪音水平达到了72到78分贝;卧室舱的噪音也达到了65分贝。噪音的分贝是用一个对数尺度加以计算的,举个例子来说,60分贝的嘈杂程度相当于50分贝的10倍。
后期美国宇航局已采取措施降低国际空间站的噪音水平。工作舱的噪音水平降到62到69分贝;卧室舱的噪音水平降到55到60分贝。但宇航员每个工作日戴耳塞的时间还是达到2到3个小时(之前全天佩戴防噪音耳塞)。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提供的信息,噪音水平低于80分贝并不会导致听力丧失,即便是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下。但就一般情况而言,高噪音水平仍是造成听力丧失的根源,巴克在2001年航空航天与环境医学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太空中其它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宇航员听力丧失。他说,颅压升高、更高的二氧化碳水平以及大气污染物都可能导致内耳对噪音更加敏感。但没有研究以验证他的这种说法。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也碰到了环境噪声并未大于80分贝,但实际已经造成听力损失现象,一个年纪30岁左右男子来做听力咨询,测试其听力损失程度双耳平均听力都在40-50dBHL之间,该男子在国内一家很知名的软件企业机房工作,机房噪声强度并不很大,按其所述应该在60多分贝,一个机房内共有14-16人工作,工作超过一年后,中间有2个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这就是说我们认为小于80分贝噪声环境可能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是否造成听力损失可能和个体敏感度、噪声的累积效应以及巴克所述的颅压升高、更高的二氧化碳水平以及大气污染有关系。
来验配助听器客户经常会问我们一个问题,戴助听器会加重听力损失吗?很多人会回答:“正规的验配是不会加重听力损失的”。细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工作环境本底噪声强度大于50分贝,我们如果给客户各频率上的增益超过30分贝,那客户其实就已经处在一个超过80分贝噪声的环境中了。如果有的验配师还强调了需要一直佩戴,那么戴助听器后会不会有可能加重听力损失?
所以对于客户问题不能盲目作答,而要仔细询问病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之前听力损失的原因,如果本身就是噪音致聋的客户我们就要格外小心,而不是随便说一句:“正规的验配是不会加重听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