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消费金融大发展的必然性
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
中国的GDP 增速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长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出口开始变得乏力,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 的贡献率呈现出上升趋势,2015 年占比达到60.9%。
图表1:最终消费支出的GDP贡献率
金准数据深度学习研究中心表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消费人群数量和消费需求不断提升。随着90 后踏入社会,消费观念开始转变,享受性消费和超前消费需求爆发。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年消费水平呈现指数级增长,2015 年所有居民的平均年消费水平达到19308 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保持增长,增长率从2008 年之后呈现下降趋势,2015 年的增长率为8.06%。
个人信贷规模不断上升,消费金融的潜在市场空间大
无论是居民部门的整体杠杆率还是短期消费信贷的杠杆率,中国都远低于美国。中国的居民部门杠杆率在2008 年后呈现上升趋势,而美国则呈现下降趋势,但2014年,美国的杠杆率仍超过中国的两倍。从信贷结构来看,中国的居民消费性贷款中长期贷款的比例高达80%,反映出房贷在中国居民消费贷款中的高比例。对比中美短期消费信贷的杠杆率,中国几乎只有美国的1/4,潜在的增长空间大。
图表2:中美短期消费信贷/GDP
金准数据深度学习研究中心表示长期以来,能获得小额信贷服务的人群有限,银行只能服务到头部客户,从意愿上到能力上都无法服务大量长尾客户,央行征信的覆盖率可见一斑。消费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信贷的渗透率,提高居民消费杠杆,践行普惠金融。目前我国人均信用卡持卡量在0.3 张。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5 年底,全国信用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3.9 亿张,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余额为3.1 万亿元,占国内居民人民币短期消费贷款比重约75%。综合来看,大量潜在的长尾客户的信贷需求等待释放。
对国内的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做个大致的测算。2015 年底,个人短期消费信贷的规模约为4 万亿,艾瑞咨询估算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规模在千亿级水平。预计未来5 年个人消费信贷规模的增速为20%,其中短期消费信贷的增速快于长期消费信贷,预计增速在25%左右,那么到2020 年,我国个人短期消费信贷的规模将超过12 万亿。根据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态势来看,其占比将快速提升,如果占比能达到1/3的话,其规模将超过4 万亿。根据本次调研的反馈信息,非银行的消费金融的贷款余额正在实现从千亿到万亿的跨越。
催化剂:多项催化剂利好全行业发展
消费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从政策推进速度可以明显看出今年以来对消费金融行业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从对金融机构的定向业务支持转而对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全面支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仍具有一定的申请门槛,在资金成本上能获得优势,但对业务开展的制约不大。另外,我们看到银行也加大对信用卡分期业务的推广力度,产品日益丰富。
互联网公司在获客端具有优势
金准数据深度学习研究中心表示互联网巨头的流量优势明显。电商巨头凭借大量的网购客户储备和数据优势,推出了小额信贷产品,如京东白条和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腾讯微众银行则是基于QQ产品多年的社交数据累积推出了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循环消费贷款产品微粒贷。互联网获客从线上蔓延至线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商基本已经完成向移动端导流的过程。在刚结束的双十一,天猫实现的商品交易额达到1207 亿元,其中无线成交占比达到82%。移动互联网打破了线上和线下割裂的情况,打通了线下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生态。无论是线上的商品购买或是线下的服务体验都成为消费金融天然的应用场景。丰富的线下场景成为各类消费金融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
大数据和云计算成就了互联网征信
2014 年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在过去几年,消费金融业务增长稳定,线下业务开展主要依靠人工,成本高,产能低,一旦加速发展,人员跟不上,操作风险增加。互联网化改变了消费金融的业务模式,首先,智能手机的普及从获客途径、消费场景、大数据源、支付工具等多方面为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了便利。其次,依靠数据累积和机器决策,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大幅提升了消费金融的服务效率,业务受理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最后,凭借大数据和云计算,信贷审核的时间已经可以缩短至分钟级,征信成本基本控制在10 元/单以内,并且大幅提高了贷中监测和贷后催收的效率。
大量资金涌入消费金融行业
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求不断细化,消费金融几乎成为P2P 平台转型的唯一选择。从2015年7 月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始,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整顿期。之后随着监管的深入,具体细则不断出台,今年8 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个自然人网络借贷的借款余额上限做了明确的规定,平台若想符合监管要求,必须将业务转向线上无抵押信用贷款,而消费金融小额高频的特点恰好符合条件。事实上,不少P2P平台已经转型。
一级市场融资活动活跃,无论是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业公司都在积极寻求融资,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投资者也看到了消费金融的盈利能力,谋划布局。
ABS 陆续发行,消费金额公司的融资渠道拓宽。此外,ABS 市场的热度催生出资金
中介平台,如京东的资产证券化云平台通过创造金融产品和充当交易对手,为客户
提供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服务,降低消费金融公司ABS 的发行门槛和发行成本。
格局:众多参与者构建多层次市场
消费金融产业链生态丰富
金准数据深度学习研究中心表示在整个消费金融领域,参与的机构数量和类型日益丰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在上游有专门提供数据服务的机构,具体包括征信数据接口、黑名单、反欺诈等。其次,电商和社交等移动平台也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客户导流,线下的实体店尤其是提供服务的门店构成了广阔的消费场景的市场。第三,目前除了自有资金,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依赖外部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和P2P 平台投资者,前者的成本总体上低于后者。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托、保险等。此外,ABS 有望成为消费金融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通过资产的生成、打包、出售形成资金闭环。从产业链下游来看,催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各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有自己的催收部门,规模或大或小,以电催为主。超过一定期限的不良贷款都会外包给专门的催收公司进行催收。消费金融具有小额、高频、分散的特别,其催收方式与传统的线下个人贷款有较大的区别,通常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建立相应的催收模型以提高催收效率。长远来看,催收的效果将直接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
图表3:消费金融产业链
市场参与者的商业模式各有不同
金准数据深度学习研究中心表示消费金融业务的直接参与者包括银行、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P2P 平台、各垂直领域的分期平台以及现金贷平台等。每个主体在业务拓展方式和目标客群的定位上各有不同。多种的商业模式构建了多层次的消费金融市场。授信方式和速度的升级将大幅扩大消费金融用户数和信贷规模。
从目标客群来看,包括银行在内,都在下沉中低端客户。大型机构如商业银行和JBAT一般采用从上往下的策略,先抓次优客户,而中小型的创业公司则会从底层客户开始切入,避免过早地与大型金融机构或电商直接竞争,目标客户包括蓝领、农民等,市场拓展到三、四线城市,产品的期限短、利率高,典型的产品就是发薪日贷款。
从消费场景来看,目前主要覆盖领域包括3C 产品、教育、旅游、租房、装修、医美等,产品形式一般为分期。由于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受众不同,针对每一类细分人群都会设定专门的风控模型,区别定价。另外一种现金贷产品则不以具体的消费场景为放贷依据,直接根据申请人的信用审核结果发放现金,不限定资金用途。
图表4:消费金融商业模式
调研信息汇总
本次调研覆盖10 多家互联网消费金融相关公司,包括第三方数据服务公司、电商平台、P2P 平台、各种垂直领域的分期平台以及现金贷平台。以下是调研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关键信息汇总。每家公司的商业模式都不尽相同。
案例分析
第三方数据服务公司案例分析——百融金服
百融金服是一家独立第三方的数据服务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金融行业提供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和服务。百融金服的服务对象为各种层级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P2P、分期平台、发薪日贷款平台,这些平台以API 接口获得数据服务。另外为地方性小贷公司提供网页版的风险罗盘,客户可登录查询。
百融金服提供的是数据产品服务,产品形式主要是个人及小微企业主的信用评估报告,涵盖多维度数据,呈现的是脱敏之后的标签化数据,以反映用户的信用水平。百融会和深度合作的金融机构联合建立模型,提供精准度较高的百融评分。已取得信任的金融机构会直接依据百融评分进行放贷。目前,百融金服在银行风控领域已经成为最大的一家数据产品提供方,融入了银行内部的风控体系。
图表5:信用评估产品
百融金服的历史源于百分点。百分点具有很强的移动数据搜集、处理和关联能力,通过设备指纹、关联算法、ID hub 等技术积累了大量个人画像数据。目前百融金服有自建的数据中心,每天产生1.8T 的数据,覆盖8200 万客户,已累积6.1 亿条实名数据和11 亿条匿名数据。每天的进件查询量达到了230 万件。累计的查询覆盖1.3亿人,其中有60%来自银行。公司业务现已覆盖贷前准入、贷中监测管理和贷后催收。通过贷后的数据回流,已累积3500 万条黑名单信息,建立催收模型,并提供电话催收服务。
对于从事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像百融金服这样的第三方数据服务公司在整合多维数据时具有优势,能成为央行征信系统和传统银行风控系统的有效补充,扩大信贷服务的受众范围,满足不同客户的信贷需求。
电商平台案例分析——京东白条
狭义的京东白条服务于京东商城客户,主要是有卡客户,根据客户行为、历史消费、地址等个人信息进行授信,提供赊销额度,类似内部信用卡。另外,参照央行二类帐户规定,京东白条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合作,做了手机闪付,在体外场景使用白条,借用银行的信用卡通道,但授信和资金由京东来提供。京东白条100 多亿存量,年交易流水达到千亿级别。京东白条的平均授信额度在几千元,上限为一万五千元。
广义上的大白条与外部的应用场景进行合作,覆盖旅游、教育、租房等各种生活消费场景。大白条存量在20 亿以上,每月的流水在几亿。大白条用户画像为35 岁以下年轻人,刚毕业,可能尚未办理信用卡,收入在上升阶段,根据第三方数据整合勾画出用户画像,判断其职业和收入情况。大白条的风控会综合评价合作渠道的资质、客户信用评分和共享黑名单。
结构金融部主要负责资金来源,通过发行ABS 产品进行资金循环,同时承担投资职能,建立了资产证券化云平台,作为资金方,对接外部放贷机构,将外部信贷资产进行结构化处理,再发行产品进行融资。
消费金融公司的成功关键在于成本把控
资金端的成本处于下降趋势中。刚起步的创业公司通常会依靠P2P 平台作为资金来源,P2P 的资金比较灵活,但是成本较高。随着市场利率的下降,目前P2P 的资金成本也从去年的15%降到了11%以下。当然,金融机构是消费金融更加偏好的资金来源,经济下行导致的资产荒使消费金融资产的吸引力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相对更低,通常在6.5‐10%之间,但门槛相应提高,对于消费金融的业务规模和盈利情况都有一定的要求。ABS 有望成为另一重要资金来源,但对于发行规模和贷款周期都有更高的要求。
资产端的获取在于切入好的消费场景,深耕细分市场,垂直领域的体量足够大是关键。好的场景并不多,一旦出现,竞争会迅速加剧。互联网已进入存量时代,获客成本正在不断上升,一个有效客户的获取成本已经达到100 元/单。场景很重要,但并不是必要条件,现金贷平台将重点放在反欺诈和信用模型的建立,完善用户画像,精准定价,只有合理的定价才能吸引优质的信贷客户,避免逆向选择。
自动化审核是趋势。在处理大批量小额信贷申请的时候,人工处理是不现实的,通过风控模型自动审核贷款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即使在必须人工处理的环节也尽量做到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操作风险和人为主观判断。在反欺诈和用户体验上有时需要权衡,以获取好客户为目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满足其对放贷速度、信贷额度、利率水平和用户体验的需求。
完善的风控体系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实现良性循环。在降低获客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坏账率的同时,资金成本必定也会下降。资金成本下降又能反过来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去获取优质客户。消费金融需要经历信贷周期的考验,不可忽视其风险后置的事实,能活下去是首要任务。
图表6:消费金融公司的成功关键因素
投资机会
2016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专项整治工作的时间和任务明确,具体工作已于2016 年4 月开始,计划至2017 年3 月底前完成。在整治期间,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遇到一定的限制,相关业务的并购重组或企业融资受到影响。一旦整治结束,监管常态化之后,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活动将有望恢复正常。
消费金融的市场空间巨大,市场层级丰富,预计在未来5 到10 年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消费金融业务的盈利能力强,灵活性大,行业中普遍存在竞合关系,具有外延式成长机会。参考国外消费金融的发展历程,通常会与传统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或与制造业和零售业深度融合,建立产业金融生态。
综上所述,金地毯大数据中心建议关注消费金融投资机会。
我的位置:
互联网消费金融研究报告
发布人: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