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原来,这就是“朋友圈定律”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

一、朋友也会“分等级”,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 有人说: “微信虽然只是一个社交软件,但往往能从朋友圈里,鉴别出人际关系的等级。” 细想之下,确实如此。 微信通讯录添加的好友越来越多,但常联系的却很少。 当你发了一条新的朋友圈后,有人只是划过,看见犹如不见。 而有的人会看后点个赞,关系更近的,还会很用心的评论互动。 无论是“点赞之交”还是“评论之交”,你的朋友都在分等级,远近亲疏,一条动态就可检测出来。 人与人之间相处,不是你把别人当好友,别人也会把你放在同等地位的。 心理学上有个“梳毛”理论。 意思是在猴群里,猴子们表达亲密的方式,便是为同伴梳毛。 然而,梳毛会占据猴子大量的时间,每只猴子大概要花费10%的时间。 如果需要经营的亲密关系太多,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梳毛,维护关系。 所以,我们才要把有限的精力,留给朋友圈里的好友“梳毛”。 把朋友圈里的朋友分等级,并不是冷漠无情,而是只想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给自己在乎的人。 一如,蔡康永说过: “跟我无关的事少烦我,我得把精力留给我重要的人。” 唯有把朋友分个轻重,能把精力留给重要的人,你的人生才不会那么累。 二、朋友也需要界限,不要靠太近 人生在世,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人生至暗的时刻,也曾有过想要和他人分享的念头。 可偏偏,有些事情无可奈何,又难以言语,而有些事情是伤疤,无法揭给他人看,只能自己扛。 诚如,黑塞曾说过的: “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 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所以,如果发现好友删了朋友圈,就不要去追问了,给他留点私人空间。 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里,有个效应叫“刺猬效应”。 指的是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却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与人相交,也是如此。 离得太近,容易越界,产生不快,而相隔太远,又容易生疏,渐行渐远。 最好的距离,是我们待在一起,不说话,也觉得很美好。 人生路漫漫,请收起你的好奇心,别肆意窥探朋友说不出口的秘密。 给彼此留点距离和空间,在一旁默默陪伴就好。 三、用最好的自己交友,过往不必深究 很多时候,朋友圈分享的不过是当时的心情,只有发布那一刻有意义。 时过境迁后,再回看,当初那种心情早已不再。 把过去的朋友圈锁起来,并不是觉得过去的自己有多差。 而是,有些过往不忍心删除,却又不想让新的朋友过多参与。 只想给过去的喜怒哀乐,加把锁,让过去永远停留在过去。 更何况,世事瞬息万变,人也是会向上生长。 现在的认知早已不同先前,可能过去喜欢的东西,现在未必会喜欢,也许以前不能接受的人事物,现在却能欣然接受。 行走在人世间,我们都希望用最好的一面去结交朋友,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当你成长时,你的朋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懂你的人陪你一起走,不懂你的人,也会悄然退场。 往后余生,没事多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你优秀时,你才能遇见同样优秀的朋友。 四、朋友圈里,装着你的圈子 很多时候,朋友圈里的一个点赞或是评论,拉近的不仅是我们的心,还有我们的关系。 其实,朋友圈就是一个大型的社交场合,把共同好友围成一个圈子。 而发朋友圈就像圈子里的朋友们坐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状况。 共同好友们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参与互动,让感情细水长流。 而从来不参与互动的共同好友,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彼此渐行渐远。 就像《半山文集》里有句话说: “上了年纪才知道,被岁月打败的,不过是假和虚伪。 真的,始终会存留下来。” 朋友圈里,装着你的圈子。 它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友谊之花不会轻易凋谢。 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我们天各一方,却互相惦记。 它让我们安心,因为即使生活再苦再难,也有朋友陪伴。 余生不长,好好珍惜那些还能在朋友圈里一起互动的共同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