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的故事

发布人:管理员

    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的故事

    降生新罗 瑞相灵异

    公元696元,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新罗国鸡林州的王族家中降生一子,名为金宝忠。其父金兴光,后为圣德王,母亲为成贞王后。相传24岁改名乔觉,相貌奇特,顶耸奇骨,福慧具足。

    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的故事

    不恋金銮 专心纳佛

    金乔觉细时聪颖好学,年青时身高七尺,臂力甚大,他不恋金銮,厌恶世俗,笃信佛教,好学悟道,曾自诲说“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是发下了修证菩提的心愿。

    落发涉海 入唐求法

    三韩佛教有条古训:“迁乔必出谷,学道务求师”,金乔觉好学求道,向往中土,毅然辞荣就苦,落发出发,相传僧号“地藏”,于唐开元年间(719),年24岁,携白犬善听,涉海西发,乘风破浪,迳往大唐,求法修道。

    访道名山 卓锡九华

    新罗僧地藏航海入唐后,历尽艰辛,访遍名山,曾到苏州、南京、芜湖等地,现在芜湖广济寺(九华行宫)于开元末辗转至江南池州,“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而居焉。”于是奇丽险峻的九华山就成了他卓锡修行之地。

    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的故事

    初蒙接引 诗《酬惠米》

    僧地藏艰苦跋涉,来到九华山北麓老田吴村。其时,人地生疏,饥饿异常,有缘相逢乡老吴用之(上山途中会看到“吴用之墓”,二圣村叉路口),赠米留宿,“吴氏孟光(即吴用之)父子见其神色之异,指诣城峰闵氏之寺居,为修行之所,今化城寺是也。”僧地藏十分感谢,以《酬惠米》诗谢之。诗去:“弃却金銮纳布衣,浮海修身到华西。原身乍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未敢扣门求他语,晦明送来续晨炊。而今飱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的故事

    乞求栖身 闵公施地

    相传僧地藏上山之时,经吴用之指点,向九华山主闵公(闵让和)乞求一袈裟之地,闵公应允,僧地藏遂一展衣,竟遍覆九华。闵公惊叹高僧神展,让其子拜师出家,即道明和尚,后闵公亦离俗皈依。后人为纪念闵氏父子侍协大师之功,在地藏菩萨两侧立像,左为道明,右为闵公。闵公墓(财神殿)今存九华街。现在九华山没有闵氏后人,但有一村称“闵园村”,以示纪念。

    南陵抄经 潜心攻读

    僧地藏素爱四部佛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鼓音声陀罗尼经》,但苦于没有抄本,便亲自往百里之外的南陵,请人帮助,当时南陵余荡等人十分崇敬这位从东海远道而来求法大师,欣然受命,分头把四部大经抄好奉献给大师,大师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潜民攻读,大师“从此归山,迹绝人里。”

    开山造田 躬身教化

    僧地藏在修行期间,亲率弟子开渠引水,垦荒种田。在化城谷地“开凿溪涧,尽成稻田,相水修潴,为放生池”。唐建中中叶,“僧地藏依止禅众,有平田数十亩,种黄粒稻,田之上植茶异于他处,谓著地源,亭后有五叉松,结实香美,皆自新罗移植”(陈岩《化城寺》诗注)。过着“夏则事兼土,冬则衣伴火”的艰苦生活,且长年以“黄精”为食。

    化城建寺 道场辉煌

    唐至德初,有青阳人诸葛节等从南麓登峰,为僧地藏苦修精神所感动,筹款买下檀公旧地建寺请居。大师从之,“近山之人闻者集,伐木筑室,焕手禅居”。当时,僧地藏率众同建台殿,至建中初,池州太守张岩崇仰大师高风,施舍甚厚,奏请朝延檀公旧额于“化城”,置于新寺。从此,“胜境巍巍,普放大光。”

    谈经论道 诲人不倦

    僧地藏不仅攻读佛经,学而不厌,还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大师在“宴坐岩”经常邀请僧俗,谈经论道,在“煎茶峰”常招客于峰前,“汲泉烹茗”。在罗汉峰,为谈经弘法,“竟日谈论”。至于来山晋谒的四方信徒,都受到大师耐心的佛法教诲,所以他们“亲承善诱,感悟深哉”。

    感化亲人 共建道场

    相传新罗使臣昭佑、昭普是僧地藏的两位舅舅,来九华山劝外甥回国,僧地藏对他们谈经论道,两人被感化,遂留山不去,共建道场。在九华山北麓“筑室为庵”,逝后百姓立其庵为“二圣殿。”

    明泉情深 娘娘宝塔

    相传他的母亲远涉重洋,千里迢迢来九华找到心爱的儿子后,悲喜交加,途中以泪洗面,眼睛快哭瞎了,僧地藏发孝心,经3-4年时间,用化城寺前的一口井水,为母洗眼,终于复明,母亲死后,僧地藏为了纪念母亲,在井上造了一座宝塔,后人称泉为“明眼泉”,塔为“娘娘塔”,今塔基尚存。

    赠诗童子 拳拳爱心

    大师不仅对贤者虚怀若谷,对童子学僧也谆谆善诱,他在〈送童子下山〉诗中写道: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圣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好去无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录入全唐诗)诗中充满了与童子僧依依惜别之情,有童趣的回忆。有长者真诚的劝慰,跳动着师长对学童的一颗拳拳爱心。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七律”。它音律和谐,对仗工整,情真意切,形象鲜明。

    灵场终古 永镇名山

    唐贞元十年(794),大师在人生旅途上已度过99个春秋。此年闰七月三十,他忽召众僧告别,带着对九华山深深的眷念,离开人间,唐费冠卿记中余述他圆寂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坠地”。他的肉身跌坐石函中,三年后开缸,见颜色好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按佛经上说的“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于是僧徒他视为地藏灵迹示现,尊奉为中国地藏王菩萨,因俗姓金,又称之为金地藏。从此,金地藏的圣名与九华山长存。

    灵辉瞻仰 万祀千秋

    金地藏圆寂后,三年肉身不腐,僧徒们遂将其遗体安葬在南台之上的岭头,建三层石塔供奉。傍地时发圆光,五色烛天,故其岭名曰“神光岭”。后人“塔罩以殿,俯仰以銕为之,前梯以石,共八十四级。”(明嘉靖《九华山志》)此塔殿,即今之“月身宝殿”。后改成八十一级台阶,一直沿用至今,在90年左右由南门中间位置移至旁边,

    金地藏是中国僧民为记念和表彰金地藏的功德而树立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灵辉瞻仰,万祀千秋。”

    誓愿宏深 终成正果

    金地藏渡海离乡,修道九华,誓愿宏深。他以“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的信念,以及在九华山苦修菩萨行的实践,证道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终成大觉者。

    九华山亦成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一直在中国和东南亚佛教史上享有最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