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族源
考古研究发现,早在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就已经在广西地区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多,壮族先民分布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今广西各大江河流域都有活动的痕迹。
黑衣壮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属南方百越族群中西瓯、骆越支系。西瓯是中国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壮侗语族先民族称的一种,又成为西呕。该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刘安撰《淮南子·人间训》,写作西呕;《史记》、《汉书》也有记载,写作西瓯。骆越也是中国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壮侗语族先民族称的一种。又称雒越。名称始见于《汉书》。汉代后,史籍再也没有对于骆越的记载。此后对西瓯、骆越的记载,大多为追述。有人认为西瓯和骆越是同一支系不同时期的名称,有人则认为西瓯和骆越是不同的支系的越人。
东汉以后,西瓯、骆越等名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乌浒、俚、僚等称谓;
宋元以后,壮族先民的族称又有改变,开始出现撞或僮、俍、土等名称,壮族开始从俚僚族群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
由于分布区域和支系的不同,壮族又有许多自称:布壮、布蛮、布土、布侬、布越、布雅依、布傣、布沙、布僚、布曼、布陇、布偏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改名称为壮族。
现代壮族的分布
布壮:壮族自称,意为壮人。分布在柳江、来宾、象州、宾阳、横县、贵港、都安、罗城、宜州、平乐、恭城、荔浦、阳朔、龙胜、三江、融水等地。主要说壮语北部方言。
布侬:壮族自称,意为居住在深山老林峒场中耕田种地的人。又称侬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龙州、凭祥、大新、天等、崇左、德保、靖西、那坡和云南省富宁、文山、广南、邱北、砚山、麻粟坡、马关、西畴、师宗一带。
布土:壮族自称,别人称为土人,也叫土佬、土僚。意思是最早居住在这里的人,即本地人。广西各地都有分布,以左江、右江、红水河、邕江、郁江流域最多。在此插播一句,“土佬”在一些地方是含有骂人的意思,慎用!
布越:壮族自称,也叫布雅依、布色。意思是越人。分布在宜州、天峨、南丹、河池、环江、来宾、柳江、柳城、都安、上林、龙胜、凌云、乐业、田阳、田林、西林、那坡、三江以及云南的广南、文山、富宁、邱北、蒙自、泸西、罗平、师宗、禄功、勐腊等广大地区。(插播:跟布侬生活的地方有很多重合······)
布板(曼):壮族自称,又叫布班、布曼、根班、布那、布弄。“布”是“人”的意思,“板”指相连成片的稻田耕作地区,后演变成村落的专称。布板即为村人。分布在武鸣、田东、白色、巴马、田阳、马山、上林、都安、宁明 、河池、环江等地。
布傣:壮族自称,意为傣人。分布于龙州、钦州、防城、大新、崇左等地。
布僚:壮族自称,分布于邕宁、凤山等地。
布陇:壮族自称,意为山里人。分布于天等、平果、隆安、扶绥一带。
布偏:壮族他称,因为居住地太偏远,所以叫这个名字(太任性了!)分布在防城港市峒中、板八、那峒一带。
布央:壮族自称,分布在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凌云、乐业等地山区。
侬安:壮族支系。它的意思有很多种,一是从隆安迁过来的壮人;一是“侬”即是“弄”,指四周山岭环绕、又没有溪河的谷底,合起来就是居住在山旮旯里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侬”为“丛林”的意思,布侬指住在森林里的人。多分布在靖西、德保、那坡以及云南省富宁一带。
布敏:壮族支系,意为明末清初改土归流编户之民的俗称。因为喜欢穿黑色的服饰,人们就称其为“黑衣壮”,主要分布在那坡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