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前,区块链是否有用武之地?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18年,就有学者指出,区块链是功能强大、公开透明、成本低廉的疾病监测解决方案。
在这次的这一场疫情阻击战中,区块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跟踪病例、采集信息到调配物资,一大批区块链应用已纷纷落地。
01 疫情追踪与防控
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前线医护人员物资告急,春节返工客流上升,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不乐观。
那么,被寄予厚望的区块链技术,对此能做些什么?
首先,毫无疑问,是疫情追踪和防控。
2月2日,广州市南沙区疫情防控协同系统正式上线。
这个基于“南沙城市大脑”的系统,一共有五大功能模块,分别是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疫情汇总管理、防疫物资管理、企业复工管理、疫情防护信息上报等。
南沙区疫情防控协同系统主页面
而疫情重点关注人员、最新疫情数据、资源调度情况,都通过区块链技术被汇总到一起。
由此,区内政数局、政法委、来穗局、卫健局等多部门数据,都被打通了。
官方数据显示,上线仅两天时间,这个系统便已汇聚数据210项、27万余条。
值得一提的是,南沙区疫情防控协同系统还结合了数据可视化技术,利用趋势统计、热力图等各种数据分析手段。
由此,疫情发展趋势、医院床位、疫情防控物资、高快速路出入口等信息,变得一目了然。
据悉,这一平台由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及其孵化企业开发完成,从开工到上线,只用了72个小时。
2月3日,上海静安区临汾街道上线了“智慧临小二”平台。该街道内的20多个社区、688个商户及2万余人次的口罩预约、回沪登记、健康打卡、访客登记、社区关爱服务,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完成。
在这个平台上,大量数据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签名、存证,不可篡改。此外,借助区块链,许多需要当面接触的工作也可线上完成,大大降低了人群接触风险。
在政府之外,各大科研院校也在行动。
2月2日,南京审计大学上线了基于区块链的疫情防控信息采集系统,面向全校教职工、学生采集信息。
2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医学人工智能团队表示,已为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紧急开发出一套在线问诊、新冠病毒风险筛查系统。系统后台支持区块链技术,用于患者病历管理。
“在突发应急事件的混乱场景下,区块链技术已经在实战中,担负起提供‘信任力’的重要一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实践教授龚焱指出。
“不仅是防疫物资的处理,在涉及社会资源管理配置、智慧城市、现代化治理等等各个需要‘信任’和‘协同’的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可信、可监督的处理方案,将是大势所趋。”他表示。
当疫情过去后,从政府、监管部门到医疗机构,也许会有更多人重新思考区块链的价值,用区块链去升级治理模式。
02 物资调度
兵车未到,粮草先行。前方战线在湖北,后方的医疗物资调配,也至关重要。
因为对防疫一线的物资调度不及时,湖北红十字会一度陷入舆论风波。
日前,趣链科技、浪潮集团、杭州复杂美等多家企业,相继发布了区块链公益物资流转平台,试图以此解决信任难题。(详见《深陷危机的湖北红十字会,能靠区块链技术重获公众信任吗?》)
而支付宝在2月7日上线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由浙江省卫建委、经信厅主导,医院等防疫机构可以在平台上提交防疫物资需求,企业也可以联系需求发布方,进行捐赠。
防疫物资信息服务平台
支付宝方面表示,该平台会对物资的需求、供给、运输等环节信息进行审核,并上链存证,不留任何环节进黑箱。
除了调配不及时之外,医疗物资不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储备不足。
1月29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公开表示,中国口罩的最大产能,是每天2000多万只。近期,富士康、比亚迪甚至纸尿裤厂商都纷纷跨界生产口罩,但民众仍然“一罩难求”。
口罩制造工艺简单,扩大产能并不算难。但在平时,人们对口罩需求不大,许多口罩厂甚至一度倒闭。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调整生产节奏,是口罩厂商的一大难题。
在医疗行业,罕见病药物、急性中毒特效药等药物生产厂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对此,区块链技术带来了解决方案。
区块链企业共识数信承接的课题,便是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短缺药品的信息采集,并以此指导药品的研发、生产与调拨。
这一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在药企、医院与药店等多点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维度涵盖产能、库存及消耗速度等。
在此基础上,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再挖掘,从而产生预测结果,指导药品生产、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