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双十一”促销活动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营销等问题集中

发布人:金准数据

微信截图_20211119085844.png

  “双十一”已落幕。中国消费者协会18日指出,尽管成绩单亮眼依旧,但其背后的消费纷争也不容忽视。今年“双十一”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营销问题等方面。

  中消协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11月12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

  结果显示,一方面,围观式“点评”数远超当事人“爆料”数;另一方面,“消费主义逆行者”对狂欢式“嗨”购行为审视与反思的“不要买”声浪不断高涨,成为今年“双十一”消费舆情的两个最大看点。

  数据显示,在10月20日至11月12日共计24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双十一”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21353081条,日均信息量约89万条。监测期间,“消费维权”信息虽呈现出曲线波动走势,但每日相关舆情数量较为平稳,11月1日、10日和11日信息量较多,10日最多为1416790条。

  监测期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4953918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23.2%。监测发现,今年“双十一”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价格争议、虚假发货、平台问题等方面:促销价格被指套路太多、物流迟滞被疑虚假发货、平台营销激起吐槽声浪,涉及多家品牌商。

  中消协称,今年“双十一”消费维权舆情信号指征强烈而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雷厉风行的执法监管成为引导理性消费决策的重要外部推手。另一方面,消费者频繁被套路后,回归理性成为必然。侧面反映出,以数据变现为目标的新旧角色角力中,流量争夺已成电商平台的难题,价格战常态化与利润空间收紧背景下,数据变现的效能正被品牌与商家重新评估。

  如何直面舆情?中消协提出建议:一是从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着眼,持续强化对电商营销促销中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管控。二是从充分回应消费者的消费诉求着手,鼓励并引导电商平台及相关主体做深蹲、练内功。三是从引导消费者的理性健康消费着力,呼吁并鼓励平台与商家以科技向善为宗旨,切实拿出更具诚意、更见实效的行动。

  同时,中消协呼吁消费者不断加强健康消费理念建设,坚定良好消费心态、保持理性消费节奏、把握合理消费尺度,让消费回归理性。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文章作者:张楷欣

注 本文转载已注明出处, 仅供分享、学习,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敬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及时更正,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