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经济上,中国早已跨过了温饱阶段。因为家庭困难导致养不活孩子,差不多已经是只有在老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景象了。水涨船高,女性的经济地位、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靠男人养家的现象和观念已经很少见了。 其次,一旦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女儿对父母特有的温馨情感、对家庭特有的黏合作用,就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都说女儿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怎么理解?就是女儿对父母,比儿子对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关怀更加到位。很多男孩子成家立业后,一个星期能给爸妈打一次电话就不错了,三言两语就没话了。很多女孩子不然,嫁人也还三天两头往家跑,不能跑就打电话嘘寒问暖。给父母买东西,儿子往往粗枝大叶,买不到点上;女儿则细致入微,考虑周到。当父母的,虽说儿女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但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三,又回到经济问题。现在很多城市房价高企。按照传统思路,结婚一般都是男方要准备房子。有一种说法,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若无一定道理,也不会广为传播。因此,经济压力导致“生女偏爱”,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存在。 社会思潮的涌动背后,对生男生女的不同期盼,既是一些家庭的理性选择,是其面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同时,也是民生所系。如果能细致体察这种变化,找准其中的民生痛点,施政上熨平社会的滞涩处,把生男生女的关注变成民生政策发力点,大家的幸福感也会更多一些,您说是吗?
我的位置:
“招娣”为什么少了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