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小学生癌症论文获奖:父母做研究,孩子拿成果?

发布人:蓝海商信用户推荐

近日,一则“6年级小学生凭借癌症研究获奖”的消息登上热搜。今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声明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项目学生陈某某,系该所研究员之子。目前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公示资料显示,获奖小学生陈某某系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凭借上述项目,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有媒体已经披露,陈某某父母陈勇彬与杨翠萍,均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与陈某某获奖课题所属领域相同。 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方面均表示,已关注到网络舆情,并已介入调查,并开通渠道接受学术造假的举报线索。这些固然应该,但大赛成果造假还牵涉道德、公平、制度规范等诸多维度。 首先,陈某某是未成年人,真正造假的未必是他自己,而是与之有关的成年人,比如其父母、学校指导老师,也包括那些对造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组织与审查单位。这些懂法律、晓规定、有知识的成年人,为何铤而走险? 其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造假,首先破坏的是赛事公平与程序正义,其次才是玷污学术。青少年在学术研究上是否规范,是社会训化的结果。即便现在不规范,如果培养方向正确,也可以确保将来学术上不腐败。人们震惊的,是研究员父母破坏规则,帮儿子“偷跑”,试图坐上学术研究“直升机”,弯道超车同龄人,为未来“抢跑”积攒资本。这在客观上也会加剧教育焦虑,对教育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中科院学者帮儿子在全国大赛中“学术造假”,一方面说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些重大权威比赛中,仍存在制度和监管漏洞,需要填坑补短。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一些人缺乏耻感和对规则的敬畏感,要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也要建立相关机制和规范,让其德、学都配得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