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三国最被低估的人是谁?很多人会回答:贾诩。
贾诩因为低调确实被低估了,但还有另一位也因为存在感低被埋没了。他在《三国演义》里也只出现过两次,其中一次以武器工程师身份出现,制造出了“霹雳车”,击退了袁绍军队。
这个人叫刘晔,如果不是三国迷,恐怕对这个名字都很陌生。
游戏版刘晔
杀人不眨眼
据《三国志》记载,刘晔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身份尊贵,比自称皇族后代的刘备,要根正苗红得多。
毕竟刘备说自己是刘邦后代,刘晔是刘秀后代,更有说服力。
刘晔从小就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少年,母亲早亡,临终前托付刘晔和他哥,长大后要把父亲的小妾给除掉。当时刘晔才七岁,没有人相信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会记住这些话。
刘晔永远无法忘记母亲的眼神,一直牢记母亲的话。十三岁那年,他对哥哥说,是时候可以去履行对母亲的承诺了。
哥哥回答他:随便你,但没有和刘晔一起参与。刘晔拿着一把匕首走进小妾的房间,刀子一进一出,房间已是鲜血满地。
周围所有人都吓傻了,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敢杀人。刘晔倒是不惊慌,径直去到母亲墓前拜倒在地。
父亲知道后勃然大怒,准备派人去抓刘晔回来,却发现刘晔已经来到门口,跪在地上说自己完成母亲的遗命,甘愿受罚。
刘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进而是恐惧,小小年纪有如此胆识,实在罕见。最后刘晔也只是被象征性惩罚。
刘晔二十岁这年,扬州一带非常动荡,许多地方都有黑社会性质的流氓团伙,其中以郑宝为首的团伙最为残暴。
郑宝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祸害当地,欺凌百姓。还占有大量土地,把民众都赶到别的地方,并邀请名门出身的刘晔加入自己的团队,一起共事。
刘晔虽然是名门后代,却极富正义感,看到郑宝这么跋扈和嚣张,刘晔暗下决心要把郑宝给做掉。
可郑宝人多势众,要杀他不容易啊,刚好这个时候,曹操的使者来扬州视察。刘晔计上心来,跑去跟曹操的使者见面,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郑宝听说曹操的使者来了,也急于攀附,便来到刘晔的府上。刘晔安排酒饭让郑宝的手下在外面吃,郑宝一个人进了大厅。
郑宝这人警惕性虽然高,却没想到刘晔要对自己动手,刘晔一看机不可失,拿着刀到郑宝面前,手起刀落直接斩首。
使者还没搞清楚事情,刘晔拿着郑宝的人头,走到外面,说:“曹公有令,谁敢反抗就跟郑宝一个下场!”那些小弟吓得魂飞魄散,一溜烟全跑了。
后来这些小弟,成了刘晔的手下,他们把刘晔当成曹操的代言人,认为跟着刘晔混就不会得罪曹操了,刘晔有了自己的武装队伍。
但刘晔也知道,拥有一支这样的队伍也是个麻烦,毕竟自己又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这群人也没有纪律性,长久不好控制,干脆把这些人交给庐江的太守收编,自己在太守身边当个幕僚。
悔不听劝
庐江太守刘勋在江淮一带,还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孙策。
当时孙策已经从袁术那里独立出来,准备在江淮一带发展出自己的势力,刘勋的存在是孙策的心腹大患。
很快孙策就忽悠刘勋去攻打上僚这个地方,并承诺愿意当刘勋的外援。刘勋非常高兴。刘晔却站出来劝阻,说不要被孙策给欺骗了。
刘勋不屑地看着刘晔,没有理会他的建议。事实证明刘晔所料,刘勋率军出发的时候,孙策偷袭了他的后方,丢了大本营。
这就是刘晔的悲哀,自己正确的意见不被采纳。刘勋输了,没办法只好偷袭曹操,刘晔也跟着偷袭曹操,他将在这里成为出色的情报专家。
刘晔的情报分析能力,在曹营发挥得淋漓尽致。曹操来到寿春的时候,当地有一个叫陈策的人,手下有数万人,据险而守,严重威胁曹军的安全。
一开始曹操也没在意,就派个偏将去打,结果偏将把命给搭上了。
曹操就问手下人,这仗要怎么打?手下都说这个地方对咱们来说打不打无所谓,而且易守难攻,打会损失太多兵力。
刘晔对寿春的人文风土比较熟悉,就站出来说:“陈策这伙人是乌合之众,迫于生活才在山上落草。他当老大也没有威望,而您是天下霸主,要是派人先去招安,再派大军后面压阵,这些人一定立马投降。”
曹操笑着说这才是正解,依据刘晔的建议,陈策军做鸟兽状。曹操胜利而归,给刘晔升了官,也是对刘晔情报工作的肯定。
能够在短时间把所有消息汇集在一起,并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和建议,这是刘晔最有价值的地方。
老板三国的刘晔
刘晔虽然表现出色,但是曹操也发现了他从不趋炎附势,总想坚持己见。
在征伐汉中的战役中,曹操就让刘晔随军出行。到了汉中之后,曹操发现山路崎岖,随身带着粮食很快又吃完了,就有了撤退的想法。
刘晔此时正在收集各种情报,知道曹操有撤军的意图后,连忙找到曹操说出自己意图。
他认为汉中张鲁是可以打败的,毕竟现在士气旺盛,一鼓作气还能取胜,后退就什么都没有了。
曹操觉得有道理,就依了刘晔的建议,让军士攀爬高山,最终击败张鲁,平定汉中。
此时,刘晔又建议曹操进军四川,平定蜀地。刘晔认为刘备刚得到蜀地,人心不稳,此时拿下益州是最好时刻,不然假以时日,刘备稳定人心,可就错过机会了。
但曹操思考再三,最终决定不进攻益州。但事情如刘晔所料,投降过来的蜀人爆料说曹操占领汉中的时候,刘备为了稳定人心一天杀了十几人。
曹操很后悔没有听刘晔的建议,但为时已晚。后来刘备稳定益州后,又出兵进攻汉中,斩杀了夏侯渊。
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刘晔也错过了青史留名的时机。
领导不信任
曹操去世之后,刘晔继续为继任者曹丕出谋划策。
曹丕继位不久,蜀将孟达就率众来投降。曹丕很高兴,认为孟达会用兵,就安排在战略要地。
刘晔却跟曹丕说:孟达这个人恃才傲物,不懂感恩,日后必反。战略要地是不能安排这种人去把守的,不然必成大患。
曹丕虽然不如曹操聪明,却非常自负,压根没有理会刘晔的建议,最终孟达反叛,好在司马懿出手果断,才没有酿成大祸。
之后的蜀汉和东吴开战,孙权难以招架,就派使者来向曹魏称臣。
别人都在祝贺曹丕,刘晔却告诉曹丕:现在吴蜀两国交战,是天要灭亡他们,孙权怕我们趁火打劫,故意放低姿态。我们要是派兵进攻东吴,和蜀汉两路齐进,不出半个月东吴就灭亡了,那个时候只剩下蜀汉一家,统一天下的目标就不远了。
曹丕很犹豫,说别人对我们称臣,我们去打别人,是不是不符合道义?最终没有才能刘晔的建议,刘晔摇摇头,很无奈地退下。
这次的建议比第一次还要完美,机会也更大。逻辑性这么强的建议居然没有得到曹丕的支持,不得不说非常遗憾。刘晔不像贾诩那样一两句话可以点醒老板,而是用非常好的逻辑去解释,却得不到老板的信任。
曹丕在位七年,驾崩后儿子曹睿继位,刘晔成了三朝元老,这个时候曹魏的谋士们已经没有多少了。
但曹睿跟父亲曹丕一样,对刘晔的建议也不听取。
有一回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叔父的位置自立,让曹睿给自己弄个表彰。刘晔觉得公孙家在辽东根基深厚,路途艰难,趁着公孙渊新继位,人心不稳,出其不意攻占辽东。
但曹睿对于这个提议没有做表态,这事就这样被搁置了。后来公孙渊羽翼丰满,果然造反,直到司马懿出手才被彻底平定解决。
这件事之后,司马懿在军中树立了威望,为日后掌握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候,刘晔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总算明白了。有些事他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甚至开始符合曹睿的话,即便有时候曹睿的话错得离谱。曹睿也看出刘晔的表现,开始疏远这位三朝元老。
人生多无奈
《三国志》记载,晚年的刘晔很少与人来往,他知道自己得不到真正的信任,干脆沉默寡言,不乱开口。
不久,刘晔病逝,谥号景候。活了大半辈子的刘晔,总算活明白了。
因为刘晔的汉室出身,以及他的高调直言,让老板不予重用。这一点,贾诩低调却常有出彩之处,有着鲜明的对比。
失意的情报网离开了,但历史不会忘记他。如果曹操和曹丕采纳了刘晔的一次建议,结局可能就不同了,中国或许有机会被曹魏统一。
虽有才干却得不到发挥,这是最郁闷和无奈的事情,这也许就是命运的捉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