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大萧条中的穆迪成长史

发布人:管理员

timg.jpg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弗里德曼曾经说过:“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金融的命脉。从某种程度上讲,掌握信用评级的话语权,就等于控制了一个国家金融体系运行的主导权。

  穆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评级机构之一。今天穆迪在全球拥有800名分析专家和2000名分析员,在20多个国家设有机构,投资信用评级对象遍布全世界。它和标准普尔、惠誉一起被称为全球“三大评级巨头”。

  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在创立穆迪公司时刚刚20岁出头。当时,穆迪在华尔街跑腿打杂,薪酬不过每月20美元。1890年的一天早晨,正在读报的穆迪,突然有了一个绝妙的想法:随着无数家公司的上市,必然需要有人把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告诉投资者。“当这个想法袭来的时候”,穆迪在自传中回忆道,“我毫不怀疑它将给我带来一座金矿”。

  按照这样的想法,穆迪很快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并出版了《穆迪工业及其他行业证券指南》(简称“《指南》”)。这本《指南》提供了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制造业、采矿业、公用事业、食品行业的股票和债券的信息及分析。到1903年,《指南》已经闻名于很多国家。1907年股票市场崩溃时,由于穆迪公司没有足够的资本继续运作,穆迪被迫出售了指南业务。

  1909年,穆迪带着新的思路重返金融市场,他不再只是简单地收集公司的财产、资本和管理信息,而是为投资者提供证券价值的分析。此时,穆迪开始采用商业和信贷评级体系的字母等级符号来表示相关的投资质量。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时期。铁路为了增加新线路,满足不断增长的货运需求,需要大量资本。为此,许多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这些公司在信用质量上良莠不齐,有的根本不具备偿债能力。投资者缺乏可靠的金融信息,真假难辨。1909年,《穆迪铁路投资分析》介绍了穆迪评估一条铁路运作、管理和融资所使用的分析原则。

  这本书受到了那些希望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投资者们的广泛好评,穆迪的评级公司也蒸蒸日上。同时获得成功的还有普尔出版公司。根据后来合并成立的标准普尔的记载,自1916年起,普尔就开始发行公司债务评级。而标准统计公司也在1922年跟进这一行业。后来惠誉国际信用评级于1924年也加入了这个行列。1913年,穆迪开始评估工业和公用事业公司。这时,“穆迪评级”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的一个要素。

  1914年7月1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进行了整合,穆迪将评级范围扩大到美国城市和其他市政当局发行的债券。到1924年,穆迪评级基本覆盖了整个美国债券市场。

  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中,大量发债企业倒闭使得其债券成为废纸,信用评级受到重视。在1929~1937年,仅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违约债务就有28.5亿美元,占到期间州和地方政府发行外债平均余额的15%。而在对美国公司债券的研究中发现,1932年前后到期的债券中有23%发生了违约。但投资者发现,被评级机构定位为高级别的债券却很少出现在违约的公司名单中,这让投资者和监管者确信,资信评级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保护。

  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再次衰退时,暴露出一些评级公司评级不准确的问题,穆迪、标普、惠誉凭借着数十年的骄人成绩,在1975年,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简称“NRSRO”。同时SEC规定,外国筹资者在美国金融市场融资时,必须接受NRSRO内评级公司的评估,由此确立了穆迪、标普、惠誉这三大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地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是出售评级报告。由于评级机构也有自身利益诉求,所以他们的报告也并非绝对客观公正。

  曾经有一家德国的保险公司由于不愿支付评级费用而拒绝了穆迪的评级邀请。随后,穆迪公司连续两年都给了这家公司很低的评级分数,甚至说他们发行的债券是垃圾债。结果导致这家公司的债券遭到抛售,损失2亿美元之多。最后,这家公司只好屈服,同意交费请穆迪评级。

  评级公司的任务是发现和警示风险,但他们经常对风险视而不见。而当风险暴露时,就马上降低评级分数,成为风险事件的助推者。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和机构对评级机构充满怨言。然而,这些牢骚和抱怨并不能使这些评级机构遭受严厉惩罚,其主要原因就是,评级受到了美国法律的保护。

  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等权利一起统称的“表达自由”,源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评级机构最早主要靠销售报告获利,评级机构属于言论出版机构。这就意味着评级机构的任何主张表达都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即使穆迪们的评级有误,甚至不公平、不合理,由此导致投资者或企业蒙受损失,它们也不会遭到法律制裁。